易經證釋 上經第七冊

11 泰、12 否13 同人14 大有

11 ䷊ 泰卦 ☰ 乾下 ☷ 坤上


宣聖講義

泰卦卦象。上坤下乾。地在天上。乃天地相交。乾坤相互之象。卦爻三陰三陽。上下相當。內外相得。升降相調。剛柔相濟。在前數卦。自屯蒙以後。皆為陰陽錯行。剛柔消長。不成一致。其數雜。其用動。其行无定。其德多方。故其象難明。而吉凶不一。至泰則不然。乾陽居內。而占卦之半。坤陰在外。亦占卦之半。順卦位之序。以判內外。畫全體之半。以為陰陽。而能以剛承柔。以上接下。天自高而卑。地自下而上。氣通而孚度。德合而適時。乃交相為用之道也。陽以陰用。陰以陽行。此至道之則也。陽主升。而始於下。陰主降。而發於上。此本源不竭。順應適宜也。故在一歲春夏之時。天道下行。地道上濟。天地氣交。生化乃成。泰卦之象也。生化既繁。光明乃昭。物育以眾。德用乃弘。氣候以和。民生乃康。此泰卦之象。為康和發育之時。安好均寧之日。在世為太平。在年為大有。在民為治安。在國為盛美。乃上治之紀也。如日之春。如風之溫。如地之平。如水之清。悠然以生。夷然以成。和樂親悅。不相猜忌。安定穩妥。不有陵傾。乃道之既成。德之已明。天地康寧。乾坤自平。更何物之不全。事之不利哉。故曰泰。言至寬无垠。至遠无阻。包含萬有。以盈以阜也。故中心坦白曰泰然。无憂无慮之至也。頌上世曰泰鴻。泰一。稱上治曰泰平。以其至矣。字亦作太。凡无可加者曰太。泰之為泰。固无以過矣。

泰字原同大字。稱大者。則用大。若至大而重讀之。遂轉為太字。其實一字也。後人分為大太二字。又作泰字。泰亦通汰。皆廣泛之意。語言中稱過甚者曰泰。或即用太字。如忒字意。有特別之義。故太一者至一也。太極者至極也。今卦名不用太而用泰者。以其兼含寬闊之意。且通達无阻。平均无垠也。泰字下從水。言如水之无涯涘也。上從三人。志其眾也。亦可視作天字與大字之合書。无非喻其大耳。卦合乾坤。可見取象之大。所包之廣。而上有天字。下為水字。上本乾卦之象。下取坤卦後天代以坎水之象。又取河圖天一生水之義。上為天一。下為水。則乾坤乃相生以成物。非如先天之上下對立。高卑懸絕。故寓其意於泰字焉。又泰字上半。即春字上半。春字亦取天大之義。皆天所生成萬物。成其高明博大之德耳。泰卦本乾坤合德。生成備用。陰陽同化人物康阜之時。字象與卦象皆相合。字義與卦意皆相應也。而一言釋之。則泰者亨也。利之所見也。本乾之道以成亨。本坤之道以為利。在乾卦辭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。又乾元而亨通也。可見泰之成用。全本乾之用。乾无形。其用皆見於坤。則乾之亨利。即坤之亨利。二者合而為泰之亨利。故泰之為泰亨也。利天下而不盡。是謂大利。无物不受其德。是謂大亨。言通達天下无不泰也。在道為大。在德為通。普及一切而盡宜。包舉萬端而皆利。故周易上經。以此卦為最盛。比之下經既濟。尤有過焉。則以其氣之和。而數之平也。道之全。而德之溥也。後天生化。至此備矣。乾坤之用。至此具矣。故以之繼履。履者天下之所以定也。萬物之所以安也。安且定。則泰然矣。故有履而後能泰。泰見而後履道以成。履用以久。此聖人致太平之世。必由於禮也。依禮以立。而後人生得全。物育得繁。无爭无仇。无憂无害。而後人物同泰。而後天下皆泰。豈非天地之德所成。乾坤生化之功所底耶。豈非聖人教育之道所致。禮樂齊一之效所為耶。夫聖人與天地同德。與乾坤同用。而禦之以禮。施之以教而已。泰果无由至哉。天地一日不交。乾坤一時不會。則天下否塞。生化且斷。禮教一日不行。聖人之道一時不繼。則家國危殆。民物煩憂。尚何泰之望哉。故泰基於天。而成於人。發於數。而底於事。行於氣。而應於物者。非易致也。聖人无私。則亨利者。天下之所公也。正如乾坤之合為泰非自為也。時至自合。道至自成。故繼履者泰也。時過則遷。用極則變。故繼泰者否也。一反一復。乃見天數。一通一塞。乃見時運。勗哉人乎。毋自僨其事。而為天所棄乎。天所予者。功業自大。天所棄者。敗辱自深。故在泰爻曰包荒。在否爻曰包羞。是在人之自擇耳。


泰。小往大來。吉亨。


宣聖講義

此泰卦彖辭。總指全卦之用也。泰之為義已見前。小大者。指陰陽往來者。指升降。泰上坤下乾。陽始陰終。而自天地言之。天上地下。乃其體也。天降地升。則其用也。今泰卦天下地上。正孚天地之用。故有往來之稱。天為陽。在下而上升。地為陰。在上而下降。是陽為來。陰為往。陽大陰小。故曰小往大來。猶言往者小。而來者大也。又陽主生。陰主成。陽主始。陰主終。生始无盡。故為大。成終有窮。故為小。今泰卦以乾始坤終。乾下復上。坤上還下。亦為往來之象。而乾无盡。坤有終。亦稱小往大來。且全易卦皆發於乾。則乾為各卦之本。坤自乾變也。由乾而坤。自成往。由坤復乾。自成來。乾往變坤。為有限者。故仍必復。坤來返乾。為不動者。故為還原。亦小往大來之象也。泰與否反。泰為小往大來。否為大往小來。蓋泰之相交。往者短狹。來者廣長。乾坤互抱。其氣週迴。其道紆遠。循環不息。以生化萬物。故為小往大來。否則反是。故為大往小來。往者。去也。已也。縮也。減也。來者。進也。未至也。加也。推廣也。泰為小往大來。明其為生化无盡。育成无量。其數不可紀也。否則反是。易以後天為準。故重來而輕往。傳曰。數往者順。知來者逆。易逆數也。言全易為求知來者之象。故重在逆數。逆者迎而取之也。知者推而得之也。世間生化由簡進繁。由寡進眾。由亂進治。由陋進精。此自然之理。必至之數也。故重來而輕往。泰小往大來。恰孚易旨。所利亨於物者。皆來也。其不利亨者。則往矣。故為治安之世。為繁美之時。以天地相成。陰陽相和。以開其化而致其政。蓋乾坤相合。剛柔相宜。以成其用。以達其德。故有吉亨之占也。小往大來。陽長陰消。剛中柔外。利已利物。所過者不論。所來者无不善。曰吉亨。言吉利亨通。至无盡也。


彖曰。泰小往大來吉亨。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內陽而外陰。內健而外順。內君子而外小人。君子道長。小人道消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彖辭之義也。言泰卦之德用。所關極大。所繫極眾。其最要者。本乾之健。用坤之順。藏陽於內。行陰於外。乃泰之本義。彖辭之大旨也。既孚乾坤之道。合天地之德。剛柔交而上下接。內外一而行止同。氣包萬方。而理通一切。精育萬物。而神用无窮。天地周旋。人物化育。道不異物。用不殊方。志意相同。德業相濟。大則无外。細則无內。上則通神。下則齊物。以生養變化。而无不適。以動靜闢闔而无不宜。主持至中。而行動至和。辨別至精。而調理至神。故能表裏陰陽。綱維天地日月不失其度。山河不差其儀。萬物咸亨。庶類同泰。是在天下為君子在位。小人棄置。君子道長。小人道消。蓋君子體陽。小人體陰。君子用柔。小人用剛。君子治內。小人治外。君子利物。小人利己。道不同也。志不合也。故泰平之世。君子進用。離亂之紀。小人僥倖。其行固異。其事業自殊。泰之為泰。仁以為志。智以為識。忠恕以為天下。禮義以為政教。无黨无偏。王道平平。无偏无黨。王道蕩蕩。无反无側。王道正直。皆泰之德用也。王道者至道也。聖人之道也。王者法則天地。仿效陰陽。如日月之代明。如春秋之遞嬗。无私利。无過不及。无朋比異同。无奸邪反覆。巧取彊奪。故底于泰平。言能至平也。平則均。均則和。和則安泰。以乾坤兩得其平。陰陽至均。健順至和。故一切皆安。安則生化日盛。榮美日增。故泰卦為盛世。為旺時。為正道。為君子之德業。比之於家。父子夫婦兄弟。各盡其道。各具其德。以和以安。則家道必昌。比之於國。君臣上下。官吏人民。各盡其道。各具其德。以和以安。則國治必隆。上下各如其分。利物利人。生成各如其志。成己成物。故為泰。謂其平也。唯平乃泰。有一不平。則不泰矣。君子道長。小人道消。善人得福。惡人予罰。正天道之常。事理之平也。若反是。君子被斥。小人盈庭。陰險為政。彊暴以逞。則天下不平。兆民怨恨。上下相賊。秩序陵夷。是為否世。乃泰之反。其所以然者。失其平均也。凡物或事。莫不有陰陽二者。莫不有平均與傾偏。平均則泰。傾偏則否。此理也。亦數也。泰之和安。以乾坤平均。陰陽協調。健順相應。剛柔相成也。故无不宜。萬物同亨。庶類同吉。非一人一事之利也。非為君或民。非為己或物也。而皆利之。是謂大亨。言无不亨也。氣交則通。數孚則達。故亨者。乾之所覆。坤之所載。无不亨也。以君子之道。正如是耳。所謂吉者。由亨而吉。由吉以亨。天下同亨。天下同吉。則誠泰矣。

再是卦。重在上下健順。恰得其當。亦如履也。尊者自卑。高者自下。則易得其平。故陽貴能陰用。剛貴能柔用。泰之德用。正以乾坤能相濟相成耳。不獨人事所貴。天道亦復如是。人之脩道。亦當深體此義。由後天言之。泰否即既濟未濟。泰與既濟皆取此義。亦全易之義。蓋莫不以逆行為順也。逆則知來。而吉亨正在此逆字中。然逆者乃迎而推之。非與天數違行也。以逆而和。乃可貴。若違行。是不和。是否與未濟也。此處宜細思之。


宗主附注

易卦由乾坤至泰否。為一大節。乃天地之數。已交互成行。乾坤之道。已分合成序。履之所以辨也。定也。畜之所以育也。全也。萬物皆得其生矣。各安其所矣。是天地生成之德已備。乾坤尊卑之分已明。而天下治平。人物亨吉。而泰卦以成象。於是易之為易。已自成一大循環。人世之為治亂。亦自分一大階段。是謂之世紀之樞也。故乾坤至泰為交合。至否為分離。一闔一開。而門戶以見。一聚一散。而事物以繁。是在天道无為自化之時。漸入人道有條為理之際。聖者合天而治世安民。妄者逆天而亂邦禍眾。皆緣於人事之異。而以見泰否之互成。是天下者。人治之。人亂之。泰者。人所致之。否者。人所使之。天道固自循環。而在人事之相孚也。故有履而後有泰。忘履而後有否。乾坤交合之氣。至泰而大光。天地生成之德。至泰而大顯。是以泰為及時之化。上治之世。為元亨之道。為利貞之功。蓋乾坤四德。皆見於泰。而內有其守。外致其有也。故泰者亨也利也。彖稱為吉亨。指其外功也。有履之元貞在內。故也。吉即利也。陰順陽正。天先地從。故有始有終。有生有成。而天下皆亨。萬物同利矣。此泰之所以為泰也。泰大也。古通用。

又曰。泰卦為正月卦。乃三陽三陰平分之數。自一陽來復。二陽臨。至三陽泰。皆陰中生陽。陰日消。陽日長。冬盡春來。而天地絪縕。萬物生育。是春令見於泰。春政成於泰。是以泰居春首。春與泰同頭。而下一為日。一為水。正後天坎離代乾坤之用。主生化之源也。水與日。為一切生化之本。缺一則不生不化。无水則枯。无日則凍。冬令嚴寒。萬物凋萎者。即水日不足也。不足由於天地不交。陰陽隔絕。日不為煖。則物冷而生氣少。水不為潤。則物燥而生意失。必待春月。天地始交。陰陽以和。水溫而澤。日煖而蒸。萬物抽芽。氣候和煦。此即泰卦之小象也。天地之大。生化之弘。猶必待泰而後見其功。至春而後成其用者。實以二氣之調為不易也。必剛柔相濟。升降相得。一元隨化。五行周流。然後孕育无垠。生成不已。可見泰運之有期也。一年唯一度春風。百世唯一逢泰運。必天人相合。禮教並隆。聖德在朝。仁義為政。方可冀太平之治。成泰階之時。以孚乾坤元亨之德。見陰陽造化之神也。故泰運難期。而否世易至。非獨天道也。人事亦任其責焉。世无堯舜之君。誰成唐虞之治哉。故泰否相繼。而人民終苦多難也。


象曰。天地交泰。后以財成。天地之道。輔相天地之宜。以左右民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全卦象義。以明人道也。泰卦既以乾坤合德。天地同泰。以生成萬物。長養萬民。則居天地之中者。並稱三才之人。亦當體天地之仁。成天地之道。化行天下。以教育民。治成天下。以利養民。予之以生育安全。藉之以和樂平易。大而同化。小而永宜。裕後而无窮。承先於不替。方足以孚泰之道。致泰之用。而全泰之功也。故人類有主。國家有君。天下有后。為以代行天地之政。廣及乾坤之德。以教養之。治理之。以左右斯民。而達乎泰世。此固天之所命。而賴有人以順承之。正如坤之合乾。地之順天。无微不至。无曲不達。故天道因人而見。易教因人而行。泰以人成。世以人治。此天人相應之極。而為神形上下交契无間之盛世也。故泰之體。出於天地自然。泰之用。依于聖王政教。此禮治之所肇。人文之所建也。禮以開太平。人以成盛德。天道照臨於上。神功潛運於中。則風雨以時。寒暑不忒。財物豐阜。人民安康。天下樂嬉。不知帝利。國家富盛。不見人功。誰為致之。蓋天所降命之君師也。君而兼師。政而合教。禮行而刑措。化及而令簡。上清下寧。遠懷近悅。是謂无為之治。唐虞之際。大同之期也。故辭極言人君之功。以適於交泰之德。教養之力。以孚於天地之和。唯和乃宜。唯宜乃利。唯利乃亨。斯成亨吉之象。而得平安之占也。

后。帝也。主也。以泰之用。必有后以致之中。庸所謂非天子。不議禮。不制度。不考文。必有德有位。然後能為之。泰由履來。太平由禮教啟。此辭之必稱后也。又后同後。言天地交泰之後。人乃應之。以成天地之道。以泰否皆天道。人所以順承者。必因泰而致之。故彖辭首言天道。次乃人事。雖運會出於自然。而功用必徵諸人力。君子以道長而進用。小人以道消而退斥。即人能孚天地之德。而後能成世之泰也。天道在前。人道在後。前後相及。而天地交泰者。乃成天人交泰矣。故稱后以明人功耳。財與裁栽才古皆通用。辭稱財成。言因天地之利以利物。而財以阜物以豐也。有天時者。必盡地利。有地利者。必得人和。三者俱備。事无不成。功无不舉。故大學稱。有土斯有財有用。而先在有人。易傳曰。何以聚人曰財。皆言財用不可少。而國以治平。天下以安者。必先理財。故辭稱財成。且兼含裁成栽成之意。言有財而后能裁成之。或栽成之。裁言平準。栽言培植。无非志于成而已。又包才義者。才與纔哉二字原通。以有此才成耳。亦若曰此足以致于成。才固同材。言有此材而用之適宜。則何為不成。故財成蓋括此數義。其最要者。有天之時。地之利。以為人之財。則得人之和者。寧有不達天地之道。成天地之物者乎。聖王治平天下。必因天地之因緣。人物之會合。上以契其精神。下以納其物力。故盛世必有豐年。治國必多富民。利用阜生。必因天時地利。人歸物與。必由生育安全。故天地交泰。恰以備后之用也。后因之以財成天地之道。而輔相天地之宜。以左右民。則民物同康。天下无不泰矣。輔相者因時而時之。因利而利之。寒暑有時。燥濕各利。必輔以導之。相以辨之。宜天地之宜。而盡時利之用。左右者教化之事也。神農播百穀。而民粒食。軒轅制衣裳。而民被服。凡因天地之所有。以導民生產。即天地之所能以授民開拓者。皆左右之事也。文化之美備。風習之淳良。生活之安全。起居之便利。莫非吾后左右之功。以此而民泰矣。而國泰矣。而天下皆泰矣。則所謂天地交泰者。賴有后以致之成之。以為世泰。然則后之功大矣。后之德至矣。辭之所指。固已盡其意矣。安得長有此人以為民后哉。


初九。拔茅茹。以其彙。征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泰初九爻辭。言初爻之用也。泰初九即乾初九。而乾之上有坤。則用異乎乾。乾為潛龍勿用。以陽之升於地中也。泰初九。為陽之蓄而待發。且天道上。地道卑。今乾居下。其志在升。乾主升始。其用在動。故爻辭曰。拔茅茹。以其彙。征吉。茅者。用以包物。茹者。根也。皮也。彙。類也。聚也。初九陽初動。故為拔。乾為天主覆。故象茅茹。以備包蓋也。陽集在下。動而上升。陽動而陰應之。物生而地成之。生育以全。氣數以合。故彙類同拔。不復留滯也。如春風一動。萬物胚胎。生機一行。萬類啟蟄之象也。陽動而周流六虛。氣行而包納萬象。是即泰之始也。天生地成之德初見也。拔者。非人力也。生機使之。彙者。非勢拘也。氣息通之。自然而然。自致而至。不假勢力而自集。不用勉彊而自動。故拔茅茹。而以其彙相從也。陽既為動。用既以生。則為行。為出外之象。不甘淹遲也。天地交泰。萬物同春。誰无生機。而逆時自棄哉。氣至自出。時至自行。順天應道。因時成化。此物此志。天下大同。故曰征吉。


象曰。拔茅連茹。志在外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道在內。而用必推諸物。氣發於中。而德必見於外。志在外。正如茅茹之拔。脫然而出。將以成其包覆之德也。不獨成己已也。必連類而及焉。故以其彙者成物也。內藏其用。外顯其仁。成物智也。成己仁也。內外俱至。天性之所見也。智用在外。而藏於內。仁體在中。而顯於物。內外相成。陰陽相翕。此泰之本象。天地下上之微義也。亦易之妙用。逆來順往之精旨也。必如是而後泰。而後全其生。成其道。達其德。必如是而後天下治安。人物和樂。初九爻辭。固己明指其要矣。


宗主附注

泰卦初九爻辭。尚有微義。須加注明。爻辭稱茅茹。 夫子指明取包納之義。而人或未達。蓋包納之象甚多。何獨取喻於微賤之茅。在泰為乾坤合。乾象天。而取地上之茅。是必有故。蓋古禮最重茅。即人情常用者。亦多採茅。古者祭祀必供白茅。以包祭物。且有常供。如管仲責楚。包茅不入。无以肅酒。詩稱野有死麕。白茅包之。白茅純柬。有女如玉。易大過初六爻辭。藉用白茅无咎。皆與泰否二卦。拔茅茹義相證明。无非為潔白之物。神人所重契者也。又以茅之生也最早。當天地初判。生氣始萌。水土初分。生物始育。苔蘚之間。翹然獨茂者。茅類而已。蓋其得天適厚。啟生獨先。而有潔白之苗。發育之幹。連接之根。上吸雨露之滋。下引水泉之潤。是能達天水之氣。得地土之肥。而清潔宜於祀神。生發孚於育物。故祭事所必用。日常所必需者。其在泰否。皆取天地之氣。象生成之道。而寓數於物。見用於時。則茅適宜其所象也。譬之於四時。冬去春還。茅乃先茂。夏末秋始。茅亦先枯。其首應陰陽之生成。早得寒煖之化育。開落不失其序。榮瘁不忒於時。故泰卦以喻生發之功。否卦以喻凋殘之道。天地合則自盛。乾坤判則自衰。而遠近皆然。族類相應。故有其彙之文也。


九二。包荒。用馮河。不遐遺。朋亡。得尚於中行。


宣聖講義

此泰九二爻辭。明本爻之用也。泰下為乾。九二乃乾之內卦主位。亦泰之內卦主位也。乾以天德。包覆无垠。故曰包荒。荒者大也。洪荒也。天地初奠。萬物始生。水土既分。世界无盡。而人事未施之先。物自生育自成化而已。言其數。則大而无外。言其質。則野而无文。言其所處。則隨至自安。言其所進。則隨地自便。初未嘗有人力之措置。物力之調劑。雖在天地生成之中。仍不免於荒草漫漶之象。故曰荒。以九二本初九之志於外。則重在於行進。陽主升。而為始生之本。故行於天下。超於地面。而无畏於險阻。陽性剛而行健。以成其生化。則不惜犯艱難。多跋涉。而陽在下。與陰距離。不易接近。而氣已交。志已達。則雖遠不遺。而所行无友。以位正中。秉剛健。而不失其道。以志主近。履艱阻而不餒其心。雖越荒野。踰江河。獨行无朋。而得尚於中行。以達其志。成其德以遂其高明不息之道。而至於泰也。蓋九二在下卦中爻。與上卦坤相離遠。但氣已動。志在通。則由此以進。終當至焉。故用馮河。言不憚險也。不遐遺。言志在交遠也。朋亡。言獨行无友也。得尚中行。言守道不失也。以九二本乾之德。行乾之道。包荒以見其大而能覆。馮河以見其健而不息。不遺以見其樂交坤。而得合德。以遂其生成。朋亡以見其獨陽无侶。而因自勉。以達其行進之志。尚中行者。其志已遂。其行竟成。能以乾陽自固。而推天道於物。能交坤陰以孚。而合地道代成。故爻辭明述其義。以申乾道不息。天行健之旨。而見乾能交坤。天地合德。以成交泰之象也。蓋交泰者。天地各半。天主於九二。地主于六五。上下相應。以成全卦之用。則九二乃乾主位。亦泰之主位。主此而交彼。正如帝與后妃。又如國與國兩尊相睦。以成其化。乾處下而主動。故宜不避煩勞。不辭卑屈。為將以成其大也。將以廣其生也。體乾而用坤。體陽而用陰。以斯而克成交泰之象矣。


象曰。包荒。得尚於中行。以光大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光大二字。指乾之道。成泰之用。非乾不能稱也。唯乾之剛。而能不息。唯乾之明。而能大生。故曰光大。以包荒而得尚中行也。蓋九二本乾之德。以利天下。因坤之和。以生萬物。雖荒野而能包覆无遺。雖距遠而能交親如響。歷馮河而不阻。當孤獨而无憂。故能尚於中行。以成交泰也。夫乾之所患者。太剛易折。過孤難合。生而无養。始而无終。則亢而有悔。以失中道也。今泰卦之乾。以自卑就下。則剛而柔矣。以合坤相和。則獨而有親矣。不亢以自害。孤以自傷。而生者得坤成之。始者得坤終之。坤之不及。調其太過。則恰如其位。尚於中行矣。故以光大稱。謂能善用其道。而得交於坤耳。夫處乾者貴得坤。行乾者貴用坤。坤本无成。以交乾而成。九二之成。以六五之應也。天覆之。地載之。天生之。地成之。天之高明。即地之博厚也。唯博厚。乃成天之高明。唯高明。乃成地之博厚。二者相須相助。相合相成。舍其一。則皆敗矣。故九二之光大。得六五以成之也。曰得尚者。言其相求之切也。設有離志。即不得矣。故乾卦之用。皆取坤用。坤之於乾亦然。包者天也。荒者地也。馮者天也。河者地也。不遺者天也。遐者地也。朋亡者。失其助也。得尚者。得其孚也。光大者乾之固有。成光大者。坤之所為也。故曰天地交泰。言必交而後泰。不交。安望其能泰乎。故九二之位中正也。而必得六五之應。乾之道大矣。而必得坤成。泰否之異。即由斯判也。


宗主附注

包字乃泰否兩卦要義。泰言包荒。否言包羞包承。皆乾坤相對之象。言天自包地。地在包中也。唯泰之氣交而道通。故包荒成其光大。否之氣斷而道塞。故包承包羞見其艱難。以天地自然之數。无不包也。故皆稱包。以天地運用之數。或不通也。故稱包。而有荒與承羞之過也。過則反成否矣。九二爻得尚二字最精。言未定也。或得或否。當以其行事為判。果乘泰而驕。則反為否塞。故以光大為言。必心中坦然。卑謙和眾。方能成其光大。而對人則宜恕。俗稱原諒人曰包涵。曰包荒。即此義也。要能包荒。始能得助。否則坤已自遠。安望其相成哉。


九三。无平不陂。无往不復。艱貞无咎。勿恤其孚。於食有福。


宣聖講義

此泰九三爻辭也。本爻乃泰卦關鍵。全卦大用。已見九二爻辭。而九三當下卦之終。為乾卦之末。乾盡而坤受氣。陽終而陰紹德。是九三居二者之間。主合化之紐。兼剛柔之用。連健順之義。而內有其守。外致其功。下啟其方。上布其道。故辭曰。无平不陂。无往不復。言平之與陂。往之與復。相隨而至。正如陰陽之相及也。平者必陂。往者必復。氣至則反。物極必變。泰之用。由逆以成順。故高者下之。卑者上之。亂者治之。善者敗之。乃窮通之理。消長之數也。九三陽極矣。剛至矣。去而不返。進而不顧。則陽必亢。剛必折。天道不如是也。以陰濟其亢。以柔和其折。則亢者反卑。折者反續。此平者為陂。往者為復。事理之固然。天道之常度也。九三進則六四。反升為降。轉進為退。故有平陂往復之象。乾坤合化。過此以往。坤代乾功。天地合德。至此以進。地代天成。陂者成其平。復者成其往。非相逆也。非相害也。乃相濟也。乃相輔也。日往月來。以成其明。暑往寒來。以彰其序。故九三之用神矣。而世間生化。人物生息。莫不如此例。以傳播繁殖至於无窮无盡。此大循環之道也。不如是則窮矣盡矣。人物皆絕。尚何泰之可言。九三之象。乃天地合化之例。世之治亂。亦由是辨。未有一治不亂者。未有一亂不治者。氣極則變。物極則反。非謂人為。實緣天數。而或者疑焉。以為亂極成治。固矣。治極成亂。理之所无。不知氣有盡。數有窮也。欲其長治。必先育其氣。持其數。堯舜之後。不能再見堯舜。湯武之後。不能再有湯武。雖當時未亂。而久之則治衰。終仍不免於桀紂之亂。豈非治極則亂乎。由人事言。固有善惡之辨。若天道。祇有消長之異。更无優劣之分。故平與陂齊觀。往與復同道。初无差別也。唯天地有四時之氣。乾坤有四德之化。永相銜接。而不加多少。則其序不愆。元亨者必利貞。利貞者必元亨。泰九三亨至矣。必反求於貞。唯貞能永亨。如花開必培其根。水流必浚其源。故辭曰艱貞无咎。勿恤其孚。於食有福。明示成亨之用。貴在能貞。貞則永孚。而天地之德永合。乾坤之道永接。而後交泰不違也。勿恤二句。言九三本艱貞之德。得无咎之占。上下克諧。內外感應。勿恤於艱。而有孚於道也。恤者自念也。心之所憫曰恤。勿恤。即无憂之意。雖過艱而能貞。有咎而能免。故有勿恤之語。泰主天地交合。九三處乾交坤之地。能體乾而用坤。履剛而行柔。自返以誠。致道以德。故有其孚之語。言孚於道也。平者多患陂。往者多忘復。今當平而必阪。往而必復之境。歷乎艱險之道。循迴於有咎之途。而終能自免以孚者。賴其貞也。唯能貞以度艱。故能勿恤於咎。唯能艱貞无咎。故能有孚於道。道兼陰陽言。謂升降皆宜。出入皆得也。一陰一陽之謂道。泰九三之謂也。九三極陽而進於陰。自升而退為降。居內以望外。行下以歸上。故恰孚於道。而全乾坤之用。合天地之德。成泰之道也。於食有福者。以德而有得也。食福不回。天地之所予也。且食者身受也。福者天錫也。秉陽剛以推化。則萬物同亨。因艱貞以自厲。則一身厚福。食猶口食也。九三內連九二。外接六四。互成兌卦。為口舌之象。又口者出入之道。納食而出言。今本自反之義。故主食以養己。養己者。終養物。福己者。終福天下。此九三之用。推之為四海之惠。約之為一人之慶。所謂一人有慶。兆民賴之。泰之為泰。蓋本此旨。以泰主乾而用坤。本天而協地。守陽而達陰。持健而行順。內君子而外小人。尊天王而仁民物。无非以兩者之交合。而得其同化也。


象曰。无往不復。天地際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際者交際。言九三居天地之交。而能介其際以相孚也。天地去遠。而氣甚近。故易孚。九三在其間。如門之樞。車之軸。司轉旋之任。為交際之功。故歷平陂。扼往復。艱貞无咎。有孚食福。皆道之所用。德之所成也。其要在貞字。能貞始亨。能亨始泰。大哉亨乎。至哉貞乎。此乾坤之德所以稱大與至也。


六四。翩翩不富。以其鄰。不戒以孚。


宣聖講義

此泰六四爻辭。與九三爻辭相對照也。六四居外卦之始。為坤卦之首。以陰行陰。與九三之以陽行陽。正相當。而二爻密接。剛柔相應。內外交孚。故九三稱其孚。六四稱以孚。九三為陽求陰。陽極陰生。恰能容治。不相猜疑。故曰勿恤。六四為柔志剛。柔下剛來。恰成順受。不相顧忌。故曰不戒。在小畜曰富以其鄰。以畜志於得也。此曰不富以其鄰。以泰志於均也。均无貧。二者辭異而義一。蓋小畜言利。利者重物。泰言義。義者輕財。而皆本推心以恕道接物。故皆曰以其鄰。小畜之鄰。同富而不獨得。泰之鄰。同義亦不獨窮。此天地交泰之大用也。天之財。地所產。地之物。天所生。二者相成而不獨有。相育而不獨施。六四之柔。不以驕於九三。九三之陽。不以懼於六四。二者同亨也。故六四之不富其鄰者。非不富也。不偏富也。正與小畜義同。且六四下與九二應。九二之亨。六四之所賴也。陽行而陰孚之。陰至而陽協之。若有得則同得。无得則皆不得。六四之弱。不志於得。而其鄰亦化之。故不富而能泰。取其均也。凡所謂富者。陽得陰之供養也。陰之與陽。則僅望其生成。于陰曰富。於陽則否。富必有物故也。六四无物。所育所成。皆乾之物。故不曰富。而非貧也。譬之夫婦同財。男為富。女不曰富。以隨夫而富。亦非貧也。六四柔也。柔之所至。和婉嫋娜。如女子之容曰翩翩。以其委宛多姿也。既近於陽。以剛相形。又處於外。以內相媲。休休而文采獨盛。溫溫而婉綽有餘。比之豐度翩翩之公子。故辭取喻焉。以在外也。不曰女。以為陰也。不曰男。而獨以翩翩二字。象其風致耳。然六四固以柔成剛。以陰孚陽者。進則昭其文德。以為光明。退則蓄其威儀。以為貞靜。此其能成德達道。以育於物者也。故辭稱其孚。言克孚於道。以成其泰耳。


象曰。翩翩不富。皆失實也。不戒以孚。中心願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說者謂六四為陰柔无用。故有此占。實非此意。蓋失實二字。指不志於得而言。即无物之意。以六四陰居陰位。又在外卦。內无所儲。中无所守。故為失實。實與虛對。失實言主於虛表。並非偽也。用在於外。非无用也。故翩翩稱其外觀之美。不富明其无物之真。以六四之情。為全九二九三之用。初不自為。故用在外。譬之汲水灌田。其器必空。雖管无存水。而潤澤之功不泯也。比之富貴之家。雖幼子衣服麗都。車馬豐肥。非其富也。生活必優。則以其用。非自為也。故曰失實。果六四而實。則九二九三將无所用。果外卦而實。則乾將无所成。坤為代終。坤之用。皆乾之用。陰道虛。地道虛。虛而仍在。雖虛不害也。故失實一語。不可以辭害意。中心願者。坤樂成乾。陰樂全陽。地道代天。柔德弘剛。外以推其德。虛以致其用也。故曰中心願。中心自願為乾用也。故不相戒備。而相交孚也。泰之大用。本在此義。地道上行。天道下通。光明永凝。交孚於中。中者三四兩爻也。上為坤德。下為乾德。唯中爻為合德。故交泰也。譬之一歲。二至懸絕。唯春秋在中。氣候溫和。萬物生成。中之所在。即和之所成也。故寒暑異宜。溫和合化。天地異道。中和孚功。此中心之願。即泰之所成也。夫陰貴能涵陽。下貴能奉上。外能體內。形能洽神。是道之至也。德之極也。唯泰與既濟寓其象。中孚充其用。易重交和。如與人交易然。必相得而皆利。始為均平。有一不利。則爭訟起矣。故均无貧。不言富也。六四之虛。以中心所願。所謂虛心下交。和衷共濟者也。願者素願。心所欲也。陰自欲陽。兩相為利。故交則泰。離則否。苟離而否。更何功用可言哉。六四之孚。正以其失實也。謂為无用誤矣。一卦六爻。時相應證。此自然之例也。況在泰乎。唯得中則泰。過與不及。皆非泰也。故至上六遂失泰矣。


六五。帝乙歸妹。以祉【zhǐ,《說文》:祉,福也。】元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泰六五爻辭。言本爻之用及其象也。泰卦中四爻。二至四為兌。三至五為震。合之成雷澤歸妹卦象。故爻辭取歸妹之義。泰以乾坤交孚。乾道成男。坤道成女。亦婚媾之象。上卦屬坤而居外。亦歸妹之喻。蓋歸者女歸於男。妹少女也。於男曰嬃娣。于女日姊妹。長幼之別也。帝乙者。以五爻君位。而陰爻。柔道也。甲剛乙柔。故稱帝乙。以其位之所當。德之所合。時之所在。情之所宜。乃以帝乙歸妹為喻。非必有其人其事也。然古者。尊卑序以甲乙。如商代諸君。皆以十幹為名。則謂為有其人其事。亦无不可。以六五一爻。恰同于歸妹。而天地已合。內外當位。下與九二相配。正如帝之與后。故彖辭稱后。以女賅男。此爻稱帝。以男賅女。而歸妹二字。明其好合之道。字其交孚之情。內正外順。剛先柔從。即坤代乾。健合順之義也。凡泰卦爻皆取斯旨。六五尤明著其事耳。祉福也。吉利也。以祉元吉。六五之占。與九二交孚。无不福利也。在施曰祉。在受曰吉。以祉見施。而受者同吉。故辭如此。元吉者。至吉也。无不吉也。言自然吉利。不假祈求也。以六五受九二之施。而獲履乾元之吉也。即坤受乾之道。而順承其元亨之意。


象曰。以祉元吉。中以行願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與九二六四及歸妹九五之辭。均相證明。以六五居外卦中位。而內應九二之正。前接六四之情。九二曰得尚於中行。六四曰中心願也。此則曰中以行願也。歸妹則曰其位在中以貴行也。皆以位之當。而情之正。行之勿疑也。以六五與九二相孚。有其中位。與六四相洽。有其情感。名正言順。情至德從。故有以祉元吉之占也。在彖辭已言上下交。其志同。天地交。其道同。九二六五之辭。正與之證。蓋九二在下。而本天德。六五在上。而秉地道。故行願云者。行指道言。願指志言。兩兩交孚。而成泰。此元吉之所來也。


上六。城復於隍。勿用師。自邑告命。貞吝。


宣聖講義

此泰上六爻辭也。明泰用已終。泰數已極。終則必復。極則必變。處窮而不能終窮。應變而不能制變。是泰且反成否矣。城者高。而隍為卑。以高而復於卑。傾頹之象。以尊而就於下。竭蹶之情。坤用本得乾成。上六坤道已盡。而處位至高。陰道不揚。而所至无助。是猶城復於隍也。城以固守。隍以衛城。今隍不為衛。城不為守。城失而就隍。其敗亡之象也。故曰勿用師。自邑告命貞吝。言无可取也。又復者返也。由遠而近也。今自城復隍。道日遠矣。棄其守。而徇于隍池。忘其乘。而納於汙下。其尚可用乎。或曰復者復命也。以尊聽於卑。主聽於僕。將聽於卒。綱紀不立。號令倒行。則戰必敗。守必亡也。雖告命而自邑。命已不行矣。故貞吝。貞者自固之謂。吝者悔敗之事也。以上六之氣已竭。不能孚於九三。不克返於初九。陰與陽遠。剛與柔離。天不復包地。地无以承天。是道遠而自為政。德離而任其志。命出群下。行成悖謬。雖本其貞固之守。无如大綱不存。小人倖進。欲其不吝得乎。


象曰。城復於隍。其命亂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亂離之日。上下不能相維。命令无常。依違不知所可也。又亂者終也。其命且終。欲其不亂不得也。故泰反而為否矣。


宗主附注

泰否皆指政治。與既未濟不同。故泰上六之命。指政令也。爻中言帝言后。明致泰之道。必本於賢君。而在君能與其臣民交孚。君位雖尊。而志在下。民位雖卑。而意達上。上下交通。君民和悅。有如男女姻婭。无不相得。此泰之所以為泰也。然治極則亂。親甚反離。以分殊易間。位隔難平也。故泰貴平。上六之亂。以不得平耳。


12 ䷋ 否卦 ☷ 坤下 ☰ 乾上


宣聖講義

泰為正月卦。正月三陽上升。象如泰。而否為七月卦。七月三陰下降。象如否。實皆乾坤各半之卦。泰為坤上乾下。三陽在內。否為乾上坤下。三陽在外。陽貴陰賤。故泰為亨通。否為否塞。以氣交否為別。陽主升。在下則上升。陰主降。在上則下降。一升一降轉相合。而成一陰一陽之道。是泰之所以為亨通也。否則反是。陽升而在上。陰降而在下。上者益上。下者益下。兩相背馳。中道隔絕。是否之所以為否塞也。氣自絕而道不通。故也。夫易者。重在交易。交必會陰陽。今陰與陽違。是失交易之旨。不交則絕。不易則窮。既絕且窮。天地閉塞。是寒冬之象也。而卦以七月當之。何也。則分一年為乾坤二氣。各領六月。乾自四月始。至七月。恰為第三變。天地否卦。此八宮卦序所配合也。以時令言之。七月為秋。春秋中分陰陽。即半陰半陽也。泰否皆三陰三陽。故合春秋二季之象。泰以陰生陽。故配春。否以陽成陰。故配秋。此合於節氣者也。然无論所配為月為季為時。而最要辨明者。則否與泰恰相反耳。泰反為否。泰之上卦。反為否之下。否之上卦。反為泰之下。即往來卦也。言前日往。今復來。其道異也。故泰為亨。否則不亨。泰為交。否則不交。其象既反。其德亦相反。傳曰否泰反其類也。言无不反。故以類稱。類指陰陽言。泰為陽。否為陰。雖皆三陽三陰。而其行不同。其物亦異。以氣之升降殊也。道之往來別也。易卦六爻。上為外。下為內。下主升。上主降。不問爻之為陰為陽也。故內卦為始。外卦為終。今否以坤在下。坤陰也。本降而欲之升。乾在上。乾陽也。本升而欲之降。是亦反其道也。故成大反。言上下相反。內外相反。陰陽相反。而成為否。為不交。為絕。為不通。為窮。此其所象固與泰大殊。不獨一卦爻之異也。

論卦爻配合。否與泰卦。祇上下不同。而實則上下既移。陰陽乃乖。蓋內卦以二爻為中位。外卦以五爻為正位。即內外主位也。否以陽外陰內。兩不相抱。孤陰獨陽。勢成決絕。就互卦言。在泰為雷澤歸妹。而在否則為風山漸。亦相反也。二至四為艮。三至五為巽。故也。雖由五反初為兌。由上反二為震。仍與泰之中互同。然已為反互矣。在卦順行曰正互。反行曰反互。即順逆與正反之道也。順者主也。逆者敵也。正者親也。反者仇也。否反即為泰矣。故反泰成否。反否為泰。二者祇一順逆之途。而時繫之。泰得時。故順而正。否非時。故逆而反。此即用泰用否之異也。君子用泰。小人用否。君子取于正順。小人唯圖反逆。故亂政不仕。危邦不居者。君子也。而世運亦因君子之退。而益亂。國家亦因小人之進。而益危。人事之不齊。天變愈亟焉。故處否而行否。在君子祇求其貞。在小人則得其利。非天之予小人。時為之也。天賅生殺之道。世有治亂之途。泰卦為亨貞。以道之行也。否卦為貞吉。以道之晦也。道行則同亨。而天下被其德。道晦則獨貞。而天下受其災。故在否之吉。以君子之貞。在否之亨。以小人之利。二者各有指也。人兼天地之道。而居其中。天覆地載。而人戴履之。故三者交。人道立。三者絕。人道亡。今否天地不通。氣交閉塞。是人道之危也。人道既危。人生乃苦。於是非人之道見焉。此彖辭所謂否之匪人也。言否不宜人道而及於匪人。匪人。非人道也。不以仁義為用者。非人道也。傳曰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。此匪人二字。即示其非人道也。

否卦辭義。亦有深意。否字上為不。下為口。不者非也。不然也。毋也。勿也。弗為也。皆示其不可為。不宜為。不能為之意。口者。出好興戎者也。言語所自出。辭令所由辨也。不可為。不僅指言語。凡言行皆然。而否從口。則又重於慎言也。言寡尤。則事易成。禍易避。辭立誠。則德可大。道可久。人之善惡。生於其心。發於其口。心藏不測。口中言辭。一聆而辨。故行道之士必擇言。修身之人必知言。言為心聲。利害隨之。吉凶共之。否以慎言為先。則可見居子之所事也。邦有道。危言足以牖世。邦无道。遜言足以保身。詩曰既明且哲。以保其身。明者耳目之事。哲者言辭之事。故哲從口。否世危殆。唯慎口以自晦。所謂遵養者。必先其口。善其言辭。養指養身而言。尤莫大於養氣。言辭傷氣。與非其人言。是不獨失言。且損其氣矣。蓋言之能入者。吾氣猶舒。言之不入反其惡聲。則氣之抑鬱。心身受其病矣。故聖人教人處危亂之世。必謹于言行。而言在行先。此否字從不口之義也。反否為泰。泰互兌為說言。是泰為可言之時。否卦與之反。故為不口。明其為毋多口之時。其旨甚深遠矣。蓋觀此。即足以知時之為安危。國之為治亂。不獨於一己之宜守貞也。且將以此戒其他之君子。故觀辭明意。古人命名擇字。非苟焉者。讀者其識之。


否之匪人。不利君子貞。大往小來。


宣聖講義

此全卦彖辭。總示否卦之用也。否之匪人。與前比卦。比之匪人。義大同。言否之為道。非人所宜。唯匪人所最適也。之字有相與。與字意謂否所以與匪人也。若曰當否之時。天所以與匪人耳。匪人非人道之人。亦即小人也。否之時世。小人道長。故也。夫否與泰反。泰宜君子。則否宜小人。此陰陽消長之義。善惡代謝之途。天道有固然者。當否而用否。以伸其志。以達其道。自非君子所能。君子不屑也。不為也。亦不許之也。否塞也。道之晦也。德之乖也。君子以道德成名。道晦德乖。安以為君子哉。故否之匪人一句。為全卦綱要。亦明示否之不利於君子也。不利者。不宜也。不順也。君子貞。與上不利應一氣讀。言不利於君子。而君子自貞也。古文簡約以一君子連上下句。果釋其義。則當曰。不利君子。君子貞。方明顯也。蓋不利云者。指君子。而非概論小人。若小人。則正所利矣。故上有否之匪人句。譬之邪淫姦盜之行。君子不為。小人則優為之。處此世也。行此行也。不唯小人是利。將誰利乎。泰亦有不利者。則小人也。否之不利。專屬君子。故否與泰。不得以利害斷也。小人之利。正君子之害耳。唯君子處不利。尚有自全之道。以免於害。則守貞是也。否之所以為否塞也。以君子自貞。不用於世。而人道遂絕。所謂邪說詖行。充塞仁義之謂也。仁義充塞。世道困窮。斯謂之否。人道不行。人生日苦。否塞之害。又不獨不利於君子已也。然君子苟能自全。道猶有託。遯世无悶。德猶自存。則否之為否。不過一時之困窮耳。天道好還。物極必反。此否之有終。而君子非竟絕也。在泰之世。小人猶有存者。泰極時遷。小人又起。否之世。君子亦有存者。否窮時復。君子仍出。故二卦。以大小往來四字象之。大往小來。小往大來之反也。大如大人。小如小人。泰則大人來。否則小人至。而以陰陽言。則陽往陰來。亦與泰之陰往陽來同。往者去也。退也。來者進也。升也。辭概天人言。故僅云大小往來也。夫否之世。匪人得用。君子退藏。利害皆人受之。而君子不來。其禍甚於福。是往來亦賅吉凶言。猶曰損者大。而益者小。即為凶咎者多。為吉祥者少也。往有減損之義。來有加益之義。大往小來。足見否世之非人道也。所謂君子貞者。人道也。其餘皆指天道。以天道之否。唯貞足勝之。唯君子能之。故否之言人道。不外於貞。利貞相隨。小人之利。則失其貞。君子之貞。終獲其利。辭舉此二字。明人定足以勝天。此文王之心也。文王處紂之世。獨能自全。以開有周八百年之基業。非以其貞乎。非以貞而終利乎。非以人力勝天乎。故否可憂而不足憂。憂在君子不貞。不憂小人得利也。


宗主附注

易卦泰否相反。而吉凶不與焉。蓋以正邪為辨耳。君子之吉。則小人之凶。小人之亨。則君子之否。此數使然。如夏宜葛。而冬宜裘。非時者殃。罪不在裘葛也。當泰之世。君子道長。非君子之所謀也。而皆得用焉。以時之宜也。當否之世。小人道長。非小人之幸也。亦時宜耳。故易彖以大小往來四字斷之。言天數之所致。而人事必因時以興廢焉。故在泰有吉有凶。在否亦然。君子所可者。小人或以為未可。而小人所可者。君子不屑與辨。蓋志不同也。君子志退。其進也亦退。小人志進。其退也亦進。君子求己。故以退為正。小人求人。故以進為榮。是二者之吉凶。又判然矣。順時迪吉。以達其道。君子之于泰也如是。如否也亦然。逆時僥倖。以徇其慾。小人之於否也如是。如泰也何莫不然。故吉凶之定。當視其人。非以卦爻斷也。而小大則得而分焉。往來則得而明焉。天理人慾之謂也。故在君子時保其貞。以致其亨。在小人時冀其亨。而忘於貞。一求諸中而有餘。一取諸外而不足。此則君子小人所以異。而泰否之所以反其類。固正邪之別也。吉凶无與焉。


彖曰。否之匪人。不利君子貞。大往小來。則是天地不交。而萬物不通也。上下不交。而天下无邦也。內陰而外陽。內柔而外剛。內小人而外君子。小人道長。君子道消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彖辭之義。明否之時運全與泰反。以否卦上乾下坤。上陽下陰。是為內柔外剛。內陰外陽。內順外健。內偶外奇。內外相背。而全失交易之用。故為內小人。外君子。此內外二字。當出納二字講。猶曰納小人。而出君子也。蓋否時小人之利。故能安居高位。而君子反逃亡在外。不能見用。故曰小人道長。君子道消也。所謂萬物不通。指一切言。不通者不亨通也。无論何物。非能獨生獨存者。必與他物交。而後遂其生養。全其發育。故陽以陰為養。陰以陽為生。此定例也。今否陰陽背馳。生養皆絕。此所以為不通也。不通則生存不久。不久則窮且盡矣。无邦者不成國也。不相和合。不相友助。是猶散沙一團。雖聚不結。雖多不凝。是雖有民而无國也。故曰无邦。且邦國之本民也。民之所歸德也。上有德政。民心乃固。邦本乃立。今君子在野。小人在朝。政令淫亂。德教不行。是其本已傾。有邦亦无邦也。无邦不久。不久則亡且滅矣。此否之為時。已將由極亂而轉入治。由極危而轉入安。蓋勢之不可久。而事之不可持也。故君子之黜。无害於其身。雖窮无礙於其道。則唯以貞自保。以貞而守。則順時迪吉。以貞而行。則善與人同。故能終救否之災。而挽回无邦之害。通天地之塞。而育成萬物之亨也。此皆君子之責。亦文王著易之初心。故彖語申以君子貞三字也。


宗主附注

否卦所指乃時運之否。其象包括一切。蓋天地不交。而陰陽背道也。故占得否者。君子則退。小人則進。正如暮夜為賊盜之利也。合之人事。宜於詭詐。而忌光明。宜於陰險。而忌坦白。以時勢然也。必終於大亂。則否塞不能亨通。不能大同。則唯各私其私。各黨其黨。以利相結。以欺相蒙。故不可持久。久則內鬨起。而團體散漫矣。小人為國。災害並至。人事所召。理數應之。故當否之世。道晦德亡。仁義不用。所得時者。皆慘毒淫邪之行。陰氣所發也。故彖辭天下无邦。邦猶幫也。相助也。今自私自利。是无邦也。无邦即无國。民不愛其上。則共棄其國也。豈真无國哉。有猶无也。故否之匪人一語。正明否之害於人國。而徒利於匪人之一時耳。君子當如之何。曰遯世以存道。結友以蓄德。待時而起。以救大眾。此彖辭之旨也。


象曰。天地不交否。君子以儉德辟難。不可榮以祿。


宣聖講義

此全卦象辭。申言君子之處否也。在泰為君子見用之時。得行其志。自宜出以善世。而光大其道。則高位厚祿。應有之分。報施之理然也。若在否時。君子道消。其道不行。其志不遂。是宜潛形遁世。自保其身。雖貧賤勿辭。故當斯時。唯安於儉素。以刻苦自勵。以淡泊自甘。故曰居子以儉德辟難。辟有二義。一為以身遠難。是避也。一為以德屏難。是辟也。古通用。原賅二義也。以能儉。則能安貧。能无求。則能自潔。而難不及焉。人之所賴以生養者。衣食居處。苟无貪圖肥美安逸。則隨遇而足。不復沾沾於利。規規於名。不幹非分之財。不希難得之物。則雖敝衣粗食。陋室亦足以自樂其樂。奚有榮於官祿哉。不可榮以祿者。重言之也。謂當退黜之時。不可役身為官祿。不可與小人同流合污。自遭其禍耳。在己自堅其節。不可以官祿為榮。在人以道不同。不可以官祿相誘。皆君子貞之義也。君子自貞。則无求於人。人亦不得而浼焉。故不可榮以祿一語。極言君子之守貞也。女守貞弗字。男守貞弗仕。一也。否泰指時勢言。皆政治進退之事。故專指君子小人之一消一長。而在否為不能仕。不能用時。若勉彊求容。必終受其害。不傾其身。則毀其名。如附和小人。如脂如韋。以苟且偷安。是失節也。如主持正義。不撓不屈。以從容殉道。是危身也。危身而有益於時。忠藎之士。猶可為也。若徒殉時而不濟難。是昧惑之夫。不可為也。況明知其否。而為榮祿之圖。明知其艱。而忘堅貞之守。是于事於義。一无所可。故象辭明言其不可也。


初六。拔茅茹。以其彙。貞吉亨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否初六爻辭。與泰初爻辭同而實異也。茅茹其彙。已見泰卦釋義。所異者。泰為征吉。不為貞吉。蓋泰陽在下。主上升。主外發。故曰征吉。否為陰在下。主下降。主內反。故曰貞吉。能貞始吉。能吉始亨。否本不亨。而貞則亨。以能順否之時。反否之道也。夫同一拔茅而時殊。同一用茅而利殊。則所得失已大異。如在春。志於長育。則拔之為培其生。如在秋。志於枯殺。則拔之為促其命。否者秋殺之令也。而初爻。其始動也。以殺為志。則不可亨。亨於物為亨。殺則不亨。今曰亨者。有殺而亨。有不殺而亨。如乘時為亂。以行其暴。亦一時之亨也。如因時而晦。自安其貞。亦一人之亨也。蓋天道无常。而人道有定。春生秋殺。天之道也。行仁履義。人之道也。順天道之亨。則所謂否之匪人也。守人道之亨。則所謂君子貞也。故爻辭吉亨在貞字下。而吉屬貞言。亨則通釋一爻也。小人得志。小人之亨也。而非君子所宜。君子之亨。全在貞吉。以君子有道自亨其身耳。若曰亨於物。則誤矣。又初六氣之始也。君子道消亦未甚也。果因時以貞。善道以藏。其亨亦宜。唯爻辭明言貞吉矣。則處此時唯貞乃吉。貞者自反以誠。堅固其節之謂。不求於外。所亨一己。倘違時求亨。是反貞也。安得亨乎。乾德曰亨。坤德曰貞。恰為因果。正相照應。必辨其先後也。先亨者。由乾之道。泰之時。否則以貞為主。二者皆以君子言。以易教本人道也。人道寄于君子。而毀於小人。故先貞者。君子之分也。貞則重內。其主為一國之君。為一人之心。以否關政治。是所貞在君子。貞則否不害。且反吉亨矣。


象曰。拔茅貞吉。志在君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君為否泰之主。否泰由君致之。設時已否。求其挽救之道。仍在君也。君果艱貞自勵。亂賊是防。則吉亨猶可占也。且下爻之用。應於上。卦上為乾。亦君象也。初六之貞。正望於上卦之君。言開示其道。冀君之省察也。譬如國之將亂。君子以去就悟君。不敢戀於位祿。而坐視危亡之至。唯自貞以善其君。故曰志在君也。


宗主附注

否卦雖否塞。仍屬陰陽平均之卦。三陰三陽。各從其類。不相干亂。則君子與小人各異其趣。儘能自善其身。各行其是。故否亦有吉。占亦稱亨也。唯陰陽不抱。不得協和以生成萬物耳。故在否為個人計。原非大難。祇要守堅貞之志。持潔白之行。仍能出處自如。不至進退失據。故初爻拔茅連茹。而得吉亨。可見君子自君子。小人自小人。不相混也。不混則吉亨矣。君子之仕。必求有益於時。當否之初。君子尚在位也。唯其趨勢日惡。凜然不可久留。履霜堅冰。識幾貴早。故決然以貞自矢。以退為志。而心不敢遽忘其君。思有以悟之。於是連類告休。竭忠諫諍。是出於不得已。非要君也。故挈群同退。不失其吉亨。正如拔茅不失其潔白。雖枯萎不辭。終能致其用於祭祀。貢其淨體。以待人摘取。其志可嘉。其行可重。故貞吉之語。釋文謂其志在君也。即所以明其忠藎。與堅潔之忱。究異乎小人之旅進旅退也。


宏教附注

講義多切於亂時自處之道。而重在一貞字。貞與亨對。一內一外。能有諸內。方形於外。故求亨必先貞。此人道之本也。貞字所包最廣。且為將來同人之基。救否必賴同人。是責在在野之君子也。勉哉君子。勗哉君子貞。


六二。包承。小人吉。大人否。亨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否六二爻辭也。六二爻之用。與初六爻略異。初六為否之始。君子猶可連類自退。希悟其上。至六二。否已將甚。非復進退可爭。去就可救之時。而小人業已得志大用。傾軋排擠。不遺餘力。君子更難立足其間。唯有浩然歸裡。以自守其貞。不復作挽回匡救之圖。故在此時。為小人吉利之日。而君子否塞之秋。不言君子言大人者。以曾在位也。去位曰君子。在位曰大人。今所稱大人。乃迫於時之否塞。小人之仇恨。不得不退。非有過去職也。非有心去位也。以不得不去之時。當不得不去之地。其志雖潔。其心良苦。故雖退休。仍以大人稱之也。包承者。言否時與泰相反。而其事有相同也。泰曰包荒。否曰包承。以陰陽皆半。而內外異。泰之包荒。是君子包涵小人也。其義正而理順。否之包承。是小人包圍君子也。其義非而理逆。蓋小人得用。无不先包圍其主。以蒙蔽其耳目。使正言不入。忠諫不聞。而後為所欲為。无復顧忌。承者。順也。受也。小人包其君側。而順其意旨。受其寵信。又上下相比。內外相串。如承流下洩。无所阻也。以否群陰搆難。朋黨相濟。故有此象。而國與君。皆受其害。是亡國喪君之禍。皆由小人一手包為之也。夫如是。則為君子者。尚能安於其職乎。舉凡君子所為。尚能見諸施布乎。所言尚能見諸信從乎。道不同。不相謀。唯有自退以順其否而已。此所謂小人吉。大人否也。而曰亨者。薰蕕異器。邪正分途。君子有其類也。仍不失其志。故亨。且稱亨者。概全爻言。在君子亨于道。无往而不可。在小人亨於利。无求而不遂。皆亨也。唯一屬於人道。一屬於物利。亦如初爻之占也。周易重在人道。辭為君子立。故釋文解為君子亨也。以否而反得亨。非貞不能也。而六二之亨。當內卦之正。值陰盛之時。其亨誠不易。而能亨者。以君子克同進退。不失其類也。亦有包象。與泰辭半同。泰為同進。否為同退。故皆以拔茅連茹為喻也。


宏教附注

所講為否卦要義。否以陰包陽。邪包正。而內卦三陰。皆志於包括外陽。故皆云包。惜其不正。徒求固位專權耳。泰之包為當。否則不當。君子小人之分也。而文王處否之時。受小人之嫉。幽囚羑里。身知其艱。而圖以人濟天。以貞求亨。設辭側重君子。非无由也。故謂之易教。不僅明數也。


象曰。大人否亨。不亂群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陰陽分居不雜。又當內貞。正位不失。故能相連共退。不失其群。而順時以亨也。唯六二一爻所宜注意者。在有知幾之明。而抱勇退之志。方不為小人所間。以成其亨。若觀察失幾。進退不決。君子已不能暫待。小人必多覊誘。是自亂其群。終受其否矣。


六三。包羞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否六三爻辭也。六三處上下之間。值陰盛之地。全為小人之所主持。在卦言。係小人包舉措施之時。其所為固无吉凶可言。而事理之邪正猶可辨。包羞云者。邪僻充塞。廉恥道喪。以利相從。无所羞辱。故曰包羞。即藏垢納汙之意。於人言。六三為人卦。而否之匪人。无人道可言。僅以小人肆行其志。人慾橫流。內无所裁。外无所制。獨行其是。罔卹其非。是為道失政亡。倫傾法壞。雖有人。與无人同。雖有國。與无國等。是世間可羞之事。亦人類不幸之時。故曰包羞。以其包含一切羞辱也。然卦象如此。辭義尚多。羞者兼指饈也。小人當國。肉食是謀。是徒務於分肥。而求逞其私欲也。又羞者玉食。亦珍寶之謂。小人為國。唯財用是務。聚歛之臣。掊克之吏。相引為姦。以求財物。苛徵暴索。以飫私囊。亦包羞之謂也。古文陳義最寬。取辭必審。推而擴之。則知立名脩辭之精細矣。


象曰。包羞位不當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夫六三在內卦之盡。為眾陰之極。非健非順。不剛不柔。於位為不當。於時為不良。既无君子加其間。獨任小人據其職。是人地不宜。上下不協。在卦為兩截。在事為兩離。其不當位。且賅一切矣。故釋象曰。位不當也。不當則名不正。言不順。則事不成。如此而主持國家。佈施政令。其可羞明矣。故曰包羞。極言之也。


九四。有命无咎。疇離祉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否九四爻辭。而著其時用之義也。九四為外卦之始。當乾卦之初。位為陰。而爻為陽。陰陽相從。剛柔相應。是有秩之地。有序之時也。上下有分。則號令可行。故曰有命。命者令也。在爻象上承九五為君。下俯群陰為眾。九四介乎其間。為傳命之地。如承宣之職司。故曰有命。又九四以陰順陽。以柔體剛。亦承命之象。而曰有命者。以否卦本亂離之世。无綱紀之秋。雖九四一爻。得上下之順。為承轉之官。究其上能否發令以正國是。其下能否遵令以一邦憲。皆未可定論。曰有命。明其可有而已。若无之。則猶不順也。藉曰有命而非正令。不過亂命而已。是泰上六之所謂命。終將不行於眾。則有命云者。僅許其可有耳。然既希其有命。自應盼其克行。故繼之曰无咎。言有正命以正眾。眾亦從之。是雖當否時。能免否之咎戾也。蓋小人當國。咎莫大焉。徒以一時正命。即得免於咎。足見命之重要也。在乾曰乾道變化。各正性命。以其行健克剛。可不誘於邪。惑於姦。而自守其正也。果在否九四而見其德焉。此命字。即乾之正性命。以乾能正坤。其正己者。正以正人。正性者。正以為正命之源也。而在群陰之上。包眾志之前。以一正命。遂免眾咎。是則陽德之美。乾道之大。天行之健。有以致之。故又不獨免咎。且將因而獲福也。祉。福也。疇者。眾也。離者。麗也。言以有命免咎。而加眾以福也。所謂一正君而國定。一人有慶。兆民朝之。此之謂也。又疇者孰也。離者戾也。言能正命。孰復戾於福祉哉。


象曰。有命无咎。志行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。明有命之要。而以君道之大。政令之尊。足以回利害於一時。轉吉凶於俄頃也。其最重者命之行也。行則為命。否則不成命矣。而命之行。當視其命之正。正則无不行。所謂身正不令而行。況命之乎。故曰志行也。言志在命之能行也。命行則福至矣。何患乎否哉。


九五。休否。大人吉。其亡其亡。繫于苞桑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否九五爻辭也。九五為否卦最正中之位。而有挽救危亡之機。恢復道德之用也。在否上卦。以五爻居正位。即乾之九五。君臨天下之象。所異乎乾者。下卦群陰搆難。紀綱久傾之時。雖得其位。无其輔。雖有其道。无其力。故仍不出於否。而當存亡一髮之時。然易卦向主位言。以正位必有正用。九五得正位。乃有為之地。雖否不害。故曰休否。休。吉也。否而曰休。則可見否不害矣。以九五之人。適當離亂之餘。經挫磨而自奮。歷艱苦而自警。則足發揮其堅卓之心。振作其貞固之志。則雖否而仍可為。雖亂而仍可止。是曰休否。亦可作休止講。蓋使否中止也。然負艱鉅者。必非常人。任危困者。必非常才。況九五居正位。躋堂皇。執國鈞。超庶眾者乎。故以大人稱之。大人不獨以位言。兼其德與才。智與勇。而名之也。蓋丁此時。國危日迫。世亂日亟。如无迅奮之材。堅忍之士。能荷擔重大。跋涉艱險者。則不足以救於亡滅。而絕止其否也。曰大人吉。以大人始能應之也。其亡二句。則明示吉之由來。休否之所以占也。夫戒於亡者則能存。怵於禍者則得福。此事理之必至也。乾之行健。而重在朝乾夕惕。況其非乾乎。以否九五體乾而行。故能先自戒懼也。其亡其亡者。因懼亡。而自警惕不已也。苞桑者。有本之木也。繫于苞桑。則不亡矣。亡之大患在无本。桑而苞生。其本必固。從而繫之。其安可知。故戒於亡。反能圖存。惕於亂。反能就安。可見大人之吉。休否之占。非幸致者。又苞桑苞字。與上包字相應。苞桑與茅茹相對。繫與拔相反。足以證否至此為休。君子不利。至此為大人吉。時地既異。效用乃殊也。


象曰。大人之吉。位正當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否本不宜於君子。以小人之勢盛也。至九五君子正位。一人足以服群小。此固時之遷變。亦由人之轉移。而最要則由位之正也。蓋九五之象。比於中興有為之君。雖不曰君。究係在上位之賢者。泰否皆緣政治。已否而泰。終賴仁政。政之不良。雖泰不久。況否而能回泰乎。故稱休否。以明其難。唯能乾惕不已。乃能否塞中休。苟一放縱。寧能自休哉。其亡二語。垂戒之旨深矣。以卦象言。中互巽震與艮兌。而上下四爻。為風山漸。漸者變也。由漸而變。是以六爻由變而否。亦漸通矣。又巽為風。為順。為進退。取象即在四五兩爻。爻辭所云。非獨明人道。而要重在人道耳。


上九。傾否。先否後喜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否上九爻辭也。在否九五。以得位而乘時。實扶危定傾之會。故占大人吉。明其時。天方假在位者以機。俾能振奮以有為。若其成否。則視人事。故加以其亡二句。以見時不易得。事不易為。必戒惕自持。殷憂免咎。多難興邦。置之亡而後存。危而後安。非可僥倖苟免者也。故曰休否。休者。中止而已。休字從人。必盡人力。始能致之。人事未齊。休亦徒休。何益於否。然在天道。往者必復。否至此已極盡矣。世无終泰。時无久否。果順天而興。則救危免禍。固有其機在也。觀於上九爻辭。當更知之。上九爻曰傾否。先否後喜。言否至上九。時窮道盡。不克久持。陂者平之。極者反之。是猶器之盈者必傾也。故曰傾否。傾者側也。倒也。瀉也。否原无物。唯小人是憑。小人不可久用。因恣而驕。因橫而仇。驕其內。仇其外。親者且相姤矣。暱者且相害矣。安能長享貴富。克全祿位哉。故終傾也。小人之傾。即否之傾。否傾而小人不復留矣。小人既退。君子當起。否運既傾。治安且復。則前之否者。又將轉為泰矣。否泰一正反也。泰則亨。否則絕。反絕為通。豈非喜乎。故曰先否後喜。以否卦至此終矣。


象曰。否終則傾。何可長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否卦六爻至上九為終爻。位終氣盡。否運亦窮。是否卦之終。即否道之反。為世道之復。世道既復。否數斯盡。自不延長。長指否言。世間无論治亂興衰。數盡則變。不獨否之不能再長。而以人情好安惡危。樂治憂亂。則於否世。尤望其早止。爻辭明揭不長之語。亦以慰眾民之心。而證小人之不久。以善成者。尚有餘福。以惡成者。祇有餘殃。不長者。指小人祿位之不永也。此按天理人情而言。至此小人必將自敝矣。然人之為禍。必人解之。否雖天道所不免。而救否必因人力。蓋无小人。不得成否。既有小人。為之禍亂。天不克去之。仍待人以正之。則君子之責也。若否運已極。而人事不齊。小人既難久持。君子又畏葸不進。則否之不長而長。非天之咎也。故終上九。不外於否。先否後喜。必賴人有以致之。非喜之自至也。鑒諸往史。當可證明。時既否也。必有小人應運而生。時將泰也。必有君子應時而起。天人相合。世道斯濟。若天至而人不前。為失時。人起而天未應。為失人。二者皆不足以成事也。在泰否。君子小人互為消長。而易辭則專重君子。以人能濟時也。否雖極。天不與其害也。泰雖至。天不與其利也。利害皆人受之。故非人不成否泰。亦非人不能反否為泰也。周易之旨。先盡乎人。人有未盡。徒言天道。故九五明指大人。望其克成休否之業。而啟後喜之占也。愚者昧於此義。徒責天時。寧有豸乎。總之。否之後。繼以同人。同人者君子之群也。君子陽也。同人五陽一陰。正君子集合之象。故能承否而救時。有志之士。宜留意焉。


宗主附注

否卦六爻。爻各異占。以氣之盛衰。位之高下殊也。本來陰陽相求。剛柔相應。而否則否者。以地勢乖隔。時日懸殊。不得相洽也。然六爻遠近不同。主客異勢。果接近而能感通。亦足化仇為友。而轉禍為福也。故至外卦爻辭多吉占。正以外卦為乾為陽。善行而能包容一切。體物而能融化眾類。是雖否仍有亨通之望也。正如君子雖在野。仍能濟人。雖不遇。仍能利物。其道德勝於小人。不因位勢而失其仁義之性。故也。乾至剛也。雖不得時。猶足被蓋萬物。況得時乎。故用有殊。體不改。天地雖閉塞。天地之道不易也。乾坤雖否隔。乾坤之德不移也。此其所以為大矣。

又曰。否卦九五上九二爻。否已漸終。氣運將轉。人事且變。故爻辭多吉。實物極必返之理。前段在陰之時。小人得志。君子自全不暇。固无可為。而後段為陽。陰氣漸消。小人之燄漸殺。君子自可乘時漸起。以圖補救之道。故在九五曰大人吉。在上九曰後喜。足見時移世易。邪正消長之不同。雖均屬否卦。究有隆汙之別。急緩之分也。然周易成于文王。又當幽囚之時。謗毀積身。動輒得咎。故其辭宛而諷。其意曲而伏。不敢明斥小人。不欲逕咎君上。觀其貞吉之占。為志在君。休否之占。為大人吉。其忠藎不二之忱。巽言幾諫之志。已昭昭不遺。蓋文王痛群小之誤國。而猶冀紂王之終悟。知時世之當否。而猶求君上之改圖。所謂忠臣不非其君。烈士不背其主。縱危禍及己。未以怨尤其上。雖險阻當前。總期挽救於後也。在彖曰。否之匪人。此古文簡略。猶曰匪人之否。言否為小人所終始也。因小人用而成否。因否而小人愈肆。故曰小人之否。如明夷曰箕子之明夷。亦猶明夷之箕子。言當明夷時之箕子。而所以處明夷之世也。古文多此例也。即比之匪人。亦匪人之比換語。苟明此義。則知易辭之奧矣。

又曰。講易至否。為天道已窮之時。非如未濟。有關後天人事也。然天道之窮。人事可挽。否雖閉塞。乃天地不交。陰陽不和。人在二者之中。果有道以濟之。則否者復通。窮者復續。故周易序否之後。繼以同人。言人力足以回天。不以未濟之終全易也。夫未濟者。天地固窮。人事亦絕。故氣无餘蘊。數達終盡。本後天之象。失人道之主宰。則世界且混沌矣。上經所述。均屬天道。而周易為後天卦。仍重人事。時雖否極。君子未嘗絕跡也。人道猶有存者。是否塞不過一時。人道既張。天運且轉。故同人承否。而後且見大有也。然人道非一人所能主持。世運非一人所能挽救。在上者既失其政。當道者已非其人。則天道所託。必徵于在野之君子。君子既在野。无行令施政之權。言難動群。力難役眾。則所以為道者。必連合同志。交納善人。以多助之功。成推廣之願。是以重在能同人也。同人者。善與人同之謂。同人而救時。時自免於亂。同人而救國。國自免於亡。蓋以德能濟眾。陽能伏陰也。故天火同人。恰為否之繼起者。人定勝天。當於此時見之。故泰否責在執政。而同人責在大家。泰否之功罪。在朝者負之。而同人之勳名。則在野君子所獲得也。二者上下相濟。君民相和。以避乎天時之窮。而保乎人類之業者。實周易序卦之微義也。故否非終窮。若人事不力。則轉成未濟。天人且同盡矣。豈獨否而已哉。


13 ䷌ 同人卦 ☲ 離下 ☰ 乾上


宣聖講義

同人者。本於泰否之變。而明人事者也。天地泰否。而人居天地之中。順泰逆否。以孚天地之數。則人事尚矣。故同人以人名卦。見人與天地為三才。皆世運之主宰。人又能濟天地之窮。應泰否之變。而為萬物之領袖也。在泰與否。天地反復。運數雖及於人。人未與於運數之主。故泰否屬天地正變之象。唯同人則人也。人以處其正。順其變。齊其不齊。而安危治亂。以奠人物。及於天地。天地无終盡。人亦无已時。此三才皆世運之主。人又其中樞也。同人卦象。上乾下離。乾為老陽。離為中女。天火合明。同人乃光。以火之炎上。與天同明。而成天日之象。離為日。為後天之陽主。代乾而居正位。是為父子合德。先後孚道。以先天言。猶重乾也。以後天言。乾退居西北。與南方離火相映。天空而氣清。日升而光明。後天日居天中。為萬有之主。是以子代父。以後繼先。光大中正之象也。離本出於坤。坤為重陰。離則陽中陰。陽內吸陰。為生成大用。故日出而大地光明。日升而萬物溫育。日照而雲雨潤澤。日下而萬類昧息。此離之代乾有其道。而出坤有其德也。故天火之合。比於人道之用。人事之功。豈易言哉。含坤發乾。內陰外陽。而以陽化陰。以剛翕柔。二德乃孚。二氣乃應。是為天下大用。而以同人象之。則同人者。天地合德。剛柔孚化。以成以育者也。神哉同人。至哉同人之用。非同人不克救否之危。不克啟大有之富。是同人繼否。亦天時人事當然者也。就卦爻言。五陽一陰。陰在第二爻。當內卦中位。為得正位。陽多陰寡。以陰貴。眾陽從陰化。以陰得正位。為全卦主爻。則從之不失於正。是為以正示天下之象。陰陽相翕。同歸於正。是為撥亂反正之象。上為乾剛。剛健以行。下為離麗。麗明以守。內明外剛。不迷不辱。得道多助之義也。上有九五。正位乎外。下與六二。相應相成。內外同心。上下一德。合群濟難之義也。故同人為親。親其所親。不為外物所間。以親從親。不為他力所奪。則親親而尊賢之義也。同人以義。不苟於時。同人以情。不乖於位。時中而用。位正而安。乾惕无違。光明有孚。則善與人同之義也。故以象君子。以喻正直。以人為本。而能得人。以同為先。而致大同。此自古聖人。以人道治天下之始也。當鴻蒙初啟。草昧始開。人事未章。天道自適。人皆无為。事皆自然。故无待人道。而生化悠悠。以迄後世。是為道生。洎夫人類孳繁。事業豐有。天時遷變。地利分明。而爭訟以興。奸宄斯起。茫昧之世。易為文明。道德之倫。比於利欲。於是安危代謝。榮瘁紛陳。治亂循環。夭傷迭見。是世運有泰否。而天道不終久。於是聖人乃立人道。以人治人。以人濟天。以人孚人。以人救世。此同人之義所仿也。古昔嘗見其效矣。同人之至。是曰大同。大者泰也。由否反泰也。故同人之用。在反亂成治。復否為泰。否以陰逐陽。而君子遯世。同人乃以陽涵陰。而小人同化于君子。此君子救時濟難之象也。故同人者。人道也。

同人之名。以象所成。而人在天地中。當三四兩爻。同人三四爻皆陽。恰與乾之九三九四同。乾九三為朝乾夕惕。九四為在淵。此同人之象。亦取貞利而涉川也。又乾九三九四。以上從下。以己從眾。同人亦取同於眾人之義。蓋曰同人。不獨人眾也。貴在能同。以我同人。人亦與我同也。故名同人。世之最艱難者。寡助耳。果得眾助。何為不克。同人能救時而挽否者。以能合大眾也。眾不必在位。不必有勢。而同人尤重在无位无勢之人。蓋當否之君子已去位。而遁於野。小人亦難留於位。而逃之他方。是國中可託者。尋常民眾。乃野間君子耳。同人以君子為主。君子能率大眾。以挽救危亡。則同人之所取義也。故昔虞舜善與人同。而卒成盛治。堯不得舜。則四凶不去。洪水不平。天下未即安也。是堯之治。舜之功也。舜之治。同人之功也。舜始于耕陶。未嘗有位也。伍於農漁。未嘗有勢也。而能佐堯平治者。同人之效也。故君子不難。難在能同人。眾人求治不難。難在克同于君子。此同人之要旨也。有心救時者。盍審諸。

同人卦辭。以同為用。人為主。而同字有和同之義。有類別之義。蓋陰陽並存。同必有異。以異而同得名。若无異。亦无同。既曰同矣。其異已可知也。故在彼為異。在我為同。同是人也。或為君子。或為小人。或為貴富。或為賤貧。因而同之。是曰同人。君子有類。小人有別。貴富自高。貧賤自劣。因而同之。是曰類別。夫同而別焉。何以名同。薰蕕異臭。水陸異居。寒煖異時。高下異圖。方以類集。物以群趨。各同所同。始同于太初。故同者。同於不同而終同。非彊之歸於一也。以一合眾。眾自若也。以同集異。異亦獲也。同人者。由己以同人。而人來同也。故同為動詞。亦為名詞。乃因果也。天。氣也。火。物也。而合焉。則物之原亦氣也。乾陽也。離陰也。而同焉。則離之用亦陽也。離以二陽中夾一陰。正以得陰成其陽也。乾得離以成同人之用也。乾剛健。君子之自況也。離光明。君子之示人也。以君子為主而非君子皆化矣。故同人自君子始。自君子利貞始。貞其守也。利其行也。有守則自彊不息。有行則行地无彊。忠信之道也。


同人。於野。亨。利涉大川。利君子貞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同人彖辭。明全卦之體用也。同人於野四字。為全卦要旨。蓋當否之季。君子去位久矣。而救時止亂。必起在野之君子。故首言同人於野。與需卦辭一義。言所始必有自也。而後文爻辭。有于門于宗於郊云云。乃次第推行之地。終不出一野字。故彖曰於野。野包全卦地位。明其非在朝廷也。于野而曰同人。是在野有所焦合也。非僅在野已也。將合眾以救難也。同人於野。乃君子為之主。君子以己同人。而人同之。於是乎同人之用可見矣。以在野而能合眾。必君子之孚眾望者。君子興起。眾人隨之。則雖在野。其號召之功。正未可量。故曰亨。亨通也。否之不通。民苦久矣。同人以君子起于野。而反否為亨。不獨君子也。天下同亨矣。以時當亨。而人能應之。其亨必矣。亨則所如能達。所至能利。道之阻者。莫如大川。今亨矣。則進可无阻。雖大川之險。涉之无礙。又以乾之剛健。離之光明。以健行險。以明照暗。則大川猶坦途矣。故曰利涉大川。陽以陰用。火以水成。大川水也。而離火乘之。得乾之天時。因同人之人事。天地人三者合德。而利涉大川。亦由同人之功也。同人之用。以眾志无二。而濟難涉險。无所畏避。雖云涉川。非止於一涉也。由此以進。无不利矣。且大川比於事之最艱難者。群策群力以赴之。无不濟矣。利君子貞四字。有數義。利為句。則言利涉之後。一切皆利。利君子句。則言同人利於君子。以助成其用也。君子貞句。則言君子雖進而利。仍自勉以貞。以否雖易。而時猶危。塞雖亨。而事猶困。非暢行之日。必朝夕戒懼。兢兢自勵。以貞固培其本也。利君子貞句。則言天與君子以利。君子答之以貞。利貞相孚。天人同應。而利者因其貞。貞者獲其利。利貞皆乾之德。以同人本乾為體也。同人以人為主。故以利貞為先。利貞內也。亨外也。由內達外。人道之大則也。故有利貞。而後應乎亨。即有君子。而後成乎同人。有人事。而後協乎天道也。


彖曰。同人柔得位。得中而應乎乾。曰同人。同人曰。同人於野。亨。利涉大川。乾行也。文明以健。中正而應。君子正也。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彖辭之義也。蓋同人卦六二九五。上下相應。內外正位。故曰得位。三四兩爻。皆與乾同。故曰得中應乾。以人爻得中應。而上下得正應。故名同人。同主上下言。人主中爻言。此易卦例也。同者。和也。合也。上下內外陰陽和合也。人者在天地之中也。天居上。而下離火坤所生。猶地也。又離代乾。亦如重乾。故三四中爻。稱為得中應乾。此卦之所以名同人也。名者。實之賓。以同人主賓相得。曰同人。猶曰人相同也。在天地卦後。而以人繼之。可見三才六位。易之本例固如是也。故吉凶皆主於人。即皆見於中爻也。中爻三四。已詳於乾九三九四。為人道之本。人道之所見。一陰一陽。三四合則為七。人數也。坎離當之。在先天。艮當之。今同人以離承乾。故稱人。如家人以離承巽。亦名人也。凡曰人者。多重在此。苟失其位。則不稱人。不必貴賤也。唯得位。猶得時。時位同爻。乘時達用。乾之志也。故同人雖在野。而能救否以救國。則君子之任也。人指有人道之君子。若否之匪人。則失人道者。即失位也。雖貴不貴。唯能禍人。不足以保全人類。故曰匪人。不曰物而曰匪人。明其已失人道。雖人形具存。猶非人也。同人之人。正以得位。而全人道也。故屬之君子。此彖辭首言利君子也。與否之不利君子恰相對。由此言之。可見易教之旨。亦可徵易辭稱人之由來矣。


宗主附注

同人卦象。以同人繼否。使天下危而復安。亂而轉治之象。非尋常事業可比。人類所以不滅。國家所以不亡。皆在於是。可不重歟。講易至同人。實為世紀上一大變革。而天地萬物隨之復生復育。以傳无窮。易雖主循環往復。而新者非舊。有如否之復。非泰而為同人。同人與泰異也。是謂進化。旋變旋進。愈轉愈化。以成此无盡之世運。天地不能為之。造化不能主之。則自然嬗遞之跡。在天地造化之中。而合人物以共進者。故曰同人。天地與人同其功也。

同人二字。實含有同聲相應。同氣相求意義。如同一團體。名曰同人。非泛稱也。必相友助。相提攜。然後得同人之力。必先盡同人之誼。以同於人。然後人來同我。故同人上為天。下為火。火合於天。天自火出。乃明示由內推外。由己及人微義。非昧昧然能同者也。今之自命同人者。恆以人之擁護為志。而不求其來同之道。詩書稱同。必曰來同。以我有招來之道也。不求其來。而望其同。是欲登而忘階梯也。甚者因同人而成仇怨。愈親愈離。愈近愈隔。終至同舟敵國。莫可挽救。同人之利未見。而害已深。豈易教同人之旨哉。故離有附麗與分離二義。善則麗之。惡則離之。同此象也。猶敵對也。恩則婚媾。怨則寇仇。同此位也。是在人之自致之矣。

同人於野亨。利涉大川。已見前講。乾行也三字。明上三句之取義也。以同人於野。本非亨象。而得亨者。本乾以行也。乾剛健而大。純陽不沉。故能包舉天下。无所不通。利涉大川。尤為乾行之驗。古无大舟廣渡。堅橋遠濟。居恆所憚。不在山而在水。溪澗咫尺。方舟可航。而大川則不易涉。果不得已必涉者。先卜之。以審天時而避風險也。故古易筮辭。皆明示之曰。利涉大川。或不利涉大川。此全易各卦屢見者也。其曰利涉者。必先孚於行。行而吉。則涉之利。若不可行。遑問涉川。行必因乾。凡得乾之卦爻。猶乾也。以陽浮而升。故能遠行而涉水。此同人之利涉。本於乾行也。行猶德也。乾行猶天行也。以德成用。乾行即乾德也。乾德元亨為首。同人之亨。乾之亨也。以乾行野。且利涉大川。是同人之亨。始於足下矣。下離上乾。離為文明。乾為剛健。而上下得中正以相應。是君子而能正其位也。此位非官位。猶中庸素位之位。言君子能以正行其分內事耳。君子居則為天下之望。行則立天下之功。同人君子以正位而出行。則所至无不正矣。正者定也。一人正而天下定。故曰唯君子能為通天下之志。志同而皆應。則亨及天下。此同人之用。以君子成。君子之用。以乾行。外乾內離。剛健文明。雖正天下之位可也。始於近。成於遠。發於野。兼乎天下。此全卦之始終也。故彖曰利君子貞。貞正也。


宗主附注

同人一卦。與大有為正反。有同人而後有大者。此明示人生不能无群。富彊不能獨致。人如是。家如是。國亦如是。不有友助。不得成大業。不有規勸。不得成盛德。故易曰日新之謂盛德。富有之謂大業。盛德大業至矣哉。大有者。大業之獲也。同人者。盛德之成也。德者本也。財者末也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。有人此有土。有土此有財。是同人為大有之本。居大有之先也。而何以同人。則在於德。德小少同。德大多同。德普一國。一國來同。德及天下。天下來同。德有未足。是同而无本。雖群亦烏合耳。安能濟大難。立大功哉。故同人之後。繼以大有。切望同人。克充其德耳。故彖曰。得中而應乾。乾德之備也。中。德之誠也。外備內誠。天下无不同矣。故曰同人。言凡人皆可同也。而必始於近。故首曰同人於野。野人近而易親。性情无偽。言行无閡。故最易同。由野推之。蠻貊可同矣。是故釋文曰。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


象曰。天與火同人。君子以類族辨物。


宣聖講義

此明同人之象辭也。夫同人非任意和同也。方以類聚。物以群分。此理之自然。事之自應也。故陰與陽。柔與剛。必相得而用始彰。仁與義。惡與善。必相校而德始見。天火同人。各有類也。乾健離明。各有適也。上下內外。各有位也。大細遠近。各有職也。以類則同。以位則定。以適則從。以職則順。順以應時。定以孚道。從以廣權。同以擴教。故君子以之。而類其族。辨其物也。致之於齊也。行之以宜也。雖良莠不同用。好窳不同重。因材而器使之。酌行而利之。合功而序之。分效而劑之。則牛犬可致其能。土木可罄其才。正邪化於教。愚智全其材。是則天下治平。人民安康。恩怨无爭。利用无疆。天得其清。火發其光。乾著其健。離昭其明。君子之道。與時偕行。此同人之大用。而義始於親親。故近者先從。遠者亦順。賢者先同。愚者亦定。是類之為化。而辨之為盡也。物不有異視。族不生岐志。則齊於不齊。異於不異。是君子治平之本也。同人之精蘊。天火之合德。明健之相應也。故象辭申其義耳。


宗主附注

同人象辭曰。類族辨物。 夫子已言其義矣。而最要者。為人道之大用。中國古代學說。與中古異。異即道儒之別也。而儒教之異於道。則自春秋戰國始。在 夫子時猶同也。古代論性道德目。初分為二。即仁與義。繼分為四。即仁義禮信。而不及智。以智為外。而藏於不顯。故謂之用。易所謂顯諸仁。藏諸用。用即智也。仁則概四德。故乾坤四德。元體仁。亨體禮。利體義。貞體信。不言智也。在中庸曰成己仁也。成物智也。性之德也。合內外之道也。始以仁智並舉。然猶分別內外體用。與易義同。至孟子列舉四端。始以智配仁義禮。而不及信。後人更演為五常。以信居中。合五行之土。是混一內外體用而言也。以視易教。已有差別。易之藏智。非不知智也。以上古道德為重。不取巧。不尚智。故不明言之。然智為人生大用。天地大功。豈无所示于易乎。則乾之大知。坤之知往。與各卦爻言知者。皆明智也。不過稱為用。不名為德耳。知者以物為象。故禮曰。物至知知。大學更序其次第。曰致知在格物。此皆本于易教也。在易之需訟二卦。業明示格致之要。而同人類族辨物。尤為簡切指出用知之道。知由物明。物由知定。後世所謂唯心唯物兩大派系。爭持不斷者。實皆失之偏也。无物无以見其知。无知无以別其物。知物同重。即心即物。脫去知物。非物非心。此心與物。相為因果。相成其用而已。類也。辨也。知也。族也。物也。物也。以知格物。以物致知而已。故取象天火同人。有火之光明。始能盡其知。有天之健正。始能格其物。知盡而不害其明。則智即仁也。物格而不損其正。則體即用也。故心物兩得。而人己同成。成。誠也。誠。通也。通而无阻。天下皆歸。此同人之始。在類族辨物。而人道之初。在格物致知也。


初九。同人於門。无咎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同人初九爻辭。言同人之始動也。同人以動成用。既曰同人。必有與也。由近及遠。由親及疏。凡我人類。皆可與也。則自最近親者始。是家門也。門者出入之地。出必由戶。今以出行。故稱門不曰家。門之人。即家人也。家有內外。由內及外。皆同於門。以會集而啟行之所也。在彖辭曰於野。乃總括之語。以後各爻所於。則就其所至而名之。初爻方動。行方舉步。則最先之地。門也。由門以同人。示將往也。以門為閑。入則闔。闔則不同人矣。今曰同人。是且出之象。而曰於門者。明其暫止也。將往且駐之意。以同人非獨也。非己也。必有合者。既約之矣。必有所集之地。門雖未廣。究利於行。一也。既有同人。必有所為。行雖以漸。進不宜滯。門之為地。僅足少竚。二也。同者以親。聚者以近。親近之與。皆非外人。首及於門。明其交密。譬之同居。不分畛域。三也。此君子所以同人而首於門也。我親彼近。情密志同。以其素知。尤堪心信。則其同也。更奚咎哉。蓋同人一卦。皆志於公。上下中正。皆孚於德。公德所發。又始於近親。則其本已培。其用必大。故雖无位。不憂其難號召也。雖无勢。不慮其弗服從也。言其无咎。以君子之行也。


象曰。出門同人。又誰咎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既曰同人。且自門出。純由義合。自无所得咎也。所謂咎者。指在野言。今為君子。雖在野。而以德勝眾。故能免咎。其義易明也。


六二。同人于宗。吝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同人六二爻辭。言本爻之用。與同人之所徵。異於初九也。六二以得內卦之正。處陰柔之位。當獨貴之時。五陽一陰。以陰統陽。若非得九五之應。則不免遺害家國。擾亂紀綱。今有乾九五在上。而傍以群陽。俾陰治於眾。而不失其正。故能遠害而保其邦家。唯以陰位陰爻。最易於出位之嫌。雖君子處之。仍不免於吝也。吝者惜也。惜其位。而勗之以自惜也。易之稱吝者。皆此義也。明其位與時。未暢所欲為。事與力有不足於用。必自謹約以善處之。否則咎至也。悔來也。故吝與悔對。知吝則无悔。不知用吝。悔且无及矣。六二爻辭。以同人言。既出家門。則其最近最親者。以宗為宜。宗者祭先之地。親族之所。尊親並重者也。言尊則宜敬。言親則宜愛。敬以致其誠。愛以廣其德。是同人之本也。而曰吝者。宗主族言。以同姓為本。人類眾矣。以姓集群。必有難廣者也。以族行事。必有不勝者也。故曰吝。有所不足。乃吝也。今六二以同人于宗。在親親言。固无憾也。若推之於鄉黨。於國。於天下。是吝也。而同人者。人類已眾。非獨親親也。必由此而尊賢。而愛眾。而仁民。方達同人之用。而收協和於變之功。故曰吝者。惜其狹也。然必因狹以盡其道焉。若為其狹而求廣之。則吝成悔矣。親親之未能。不足以言平章百姓。家之未齊。不能及于治平。此事勢所限。理論所然。不得踰越也。


象曰。同人于宗。吝道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。明為道之當然。實同人之必經階級也。夫同人之旨。為救時也。非一姓或一系之事。宗者一姓之尊。或一系之主。非大群也。而由小以至大者必先焉。所以厚其基。而蓄其勢也。故初九曰門。六二曰宗。皆循序漸進之義。雖吝无傷也。又六二以陰得位。在象有迴旋中止之勢。亦吝也。蓋陽升陰降。初九升至此忽一頓也。然家族之安。不後於鄉黨。家為國本。同人于宗。正為將大同也。寧可忽乎哉。


宗主附注

宗字雖指宗廟宗族。實係包舉一宗之長。一方之主。非屬全部者。皆可目為宗。如一黨之總部。一教之總會。亦宗也。言為一姓。或一派人眾。會集之地也。同人以類族辨物為先。故出門之後。即合其宗。以各有宗也。各合其宗。而致之大同。則无不同矣。族有宗。物有聚。以此集眾。近而易親。情易通。志易達。較之汎求其同者。事半功倍矣。然所謂吝道者。恐因此各自為黨各立門戶。而不能大同也。故必由此推而同之。使宗與宗合。群與群親。則免於吝矣。是同人爻辭之微義也。世之欲救時者。必先知之。


九三。伏戎於莽。升其高陵。三歲不興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同人九三爻辭也。言九三爻象。有變異之虞。而君子處之之道。必謹慎。九三重剛不中。與乾九三同。下為六二。上為九四。剛柔相異。前後相姤。而本位過剛。輔弼不協。是險象也。同人之進。將有為也。陰處於內。將與仇也。陽揚於外。將有憂也。其變為師。兵之象也。其敵為比。黨之象也。而失離之光明。易坎之險陷。互巽之伏入。非乾之剛健。故有伏戎於莽之語。莽者草野也。粗率也。暗昧也。戎者兵也。害也。伏者猶未動也。伺隙者也。同人而曰伏戎。乃君子遭小人之嫉。而思所以害之也。為君子者。宜以貞自矢。以光明示人。以乾惕為戒。則可免戎莽之禍。故當去其蔽晦之地。就于高明之方。升其高陵。正與伏戎於莽相對。彼伏草昧。我升高明。彼以戎兵。我懷道義。彼為固位。我志貞潔。彼圖驕恣。我行安恬。則伏戎何傷。同人之功可致。險陷不害。同人之信愈孚。故曰三歲不興。以明其无求進之心也。升其高陵。人所共見。三歲不興。人所共望。則今之退者。以成後日之進。今之遠者。以為後來之近也。夫伏戎者。必有所恃於力也。若與之爭。勝負未可知也。唯離其伏地。上于高陵。以示无與爭彊。則天下當共諒也。三歲不興。久也。非必三歲也。蓋示人以久。而勿攖其忌也。我既為久隱之謀。眾尤切早起之望。則處之安穩。而行之泰然。始之緩圖。而成之必速。是君子之進也。同人之漸也。辭旨深矣。


宗主附注

同人之反為大有。乃往來相反也。而其對為水地比。則敵也。其對反為地水師。則真相反也。蓋陰陽位時。均反對也。地與天對。火與水對。而相敵視也。在同人為君子之朋。在比為小人之黨。在師則爭矣。爭則有勝負。既非一人之訟。則興大眾之師。師之與比。為往來卦。而與同人為反對卦。故用同人者。必防師比之害也。比之進也則為升。升為地風。風水合化為渙。水風相激為井。渙則化仇為好。井則因恨成仇。此在人之進退應之。進而不當。或退而失宜。皆有咎。唯能用升則无害。同人九三爻辭曰。升其高陵。而升之九三。則曰升虛邑。既曰升。必自下上登也。虛同壚。即壚裡也。而與高陵相差一間。然在同人。以漸進為志。九三因莽有伏戎。不得不升于高陵。以窺其藏。而避其害。此君子明哲保身之道也。加之比師相襲。寇仇難解。不升則有井之患。此升字不獨為升卦也。風波未已。豈能自陷旋渦中哉。必本離光明之態。而守乾惕之義。以合于同人在野之旨也。故曰三歲不興。以安行也。小人之氣燄未盡。君子之進取宜遲。故有三歲之語。三歲言其久也。若暫則三月三日亦同。三者眾也。視時地所宜而定之。此即同人要義也。


象曰。伏戎於莽。敵剛也。三歲不興。安行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明爻辭原義。而教後世卜此爻者。所宜留意也。所謂敵剛者。以敵猶剛彊也。故有伏戎之象。實本於六二在其下也。六二為陰。其下如陷。又以九三重剛。九四亦然。上剛下險。兩不相容。故曰敵剛。同人全卦。皆以光明乾惕為用。敵剛不宜與爭。故升其高陵。以孚卦義。而三歲不興。為行進安穩計也。同人主進。主漸進。故曰安行。曰安則无虞於戎莽。曰行則无礙于同人。以行而安。君子之道也。小人則不克矣。故明知莽有伏戎。而不履其險。明為求進。而必圖其安。此升其高陵。一則避禍。一則計功。一舉數得。果非然者。同人之用將窮。救時之義奚在。如恃我有眾。而與戎莽一較其力。必且先受其害。更妨於事。是以因敵之剛。則求策之全。因地之險。則求行之安。而人以暗昧。我以光明。人逞彊力。我以坦白。德足以勝之也。故三歲不興。正興之備也。按卦象陽爻主進。九三進於九四。皆陽也。亦升之象。光明之地。在乾九四曰。或躍在淵。无咎。此則主升。以乾下卦无陰爻也。然義亦須自反自貞。不得猛進。以犯驕恣之愆。而違乾惕之訓。故九四有弗克攻吉之辭也。


九四。乘其墉。弗克攻。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同人九四爻辭。明本爻之用也。同人主進。而起自野。則其終必及城墉。以國之政令必自都會出也。墉者城也。乘者薄也。進而至於城。猶未遂入也。然城為保民。君子之至也。為救民。彼恃固以敵我。則雖乘墉。不克攻也。非不克也。義弗可也。以救民而傷眾。非義也。起於野而得眾。故能乘墉。因於民而慮殃及无辜。故弗克攻。然弗攻。非中止也。徐圖他道也。在卦九四。本重剛。與九三同。城墉為守。剛之象也。而以資敵。則亦剛敵也。敵剛則宜柔取。避多所損害。以全其始終為民來之義。民无罪也。故勝而不攻。且以攻未必即克也。堅城易守。遠師難攻。若以力較。未見有功。弗克攻者。勢也。亦義也。同人之旨。本於仁義。基於安徐。不行險以僥倖也。九三以安行。九四以弗攻。皆一義也。既弗以力服人。則人必為德所化。是弗克攻。正所以攻也。雖義弗克。而事則克也。故曰吉。吉指大眾言。无不吉也。同人之吉也。以善於用剛。故吉。亦猶乾九四在淵之意。自反以順眾。自抑以伸義。此全卦本于君子貞三字。而獲吉亨也。


象曰。乘其墉。義弗克也。其吉。則困而反則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九四爻辭原義。而見君子處之之得吉也。夫乘墉豈不克攻哉。為義弗可也。義者謂準諸事理之宜。及人我之利也。乾卦曰。利者義之和也。利物足以和義。是義即利也。唯能利。始為義。若有不利。非義也。以乘墉已勝也。人已困也。若遽攻之。于事或有功。而所損者大。損己固非義。損人亦非義也。義在盡其利。今有所損。義弗可也。按之事理。皆未宜也。我進而无所憑。敵困而有所恃。相持不決。必害於大者遠者。故曰義弗克。明其非不能攻也。乃利害之不均。而於義弗許也。然既不克攻。則奚有吉占設淺躁之見。必謂其勞而无功。棄而不取。困而不入。徒失機宜。安有吉利。而不知君子之服人也。必待其心悅誠服。勢可攻而弗攻。墉可破而弗破。不爭一時之快。而懷柔其居民。不恃大眾之威。而錫恩於未順。是則君子攻心之策。抑亦軍法萬全之計也。曰吉者。蓋明知其終吉也。所謂困而反則也。則同側。反側者。不安也。居民被困。不安其處。勢將自變以投我。一也。敵雖困守。不安其位。勢將迫其臣下攜貳。以歸順大眾。二也。動於民者。則城无與守。動於下者。則主无與助。皆將自潰以迎我。寧待攻耶。此不攻而得。其吉可見矣。故曰其吉則困而反側也。言吉之由於反側也。困之不去。則反側必至之勢也。困而示恩。則反側尤易見也。故吉之由來。則在於困而使之反側也。夫反者與正對。側者與中對。於彼為反側。于我則正中也。九四以剛行柔。以陽居陰。故其效如是。此弗克之吉。較克尤大也。或曰反則。謂自反也。亦同。蓋待其自反而來歸也。故曰吉。


九五。同人先號咷。而後笑。大師克相遇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同人九五爻辭。言同人之大成。及爻象之義也。九五居外卦之中。為得位。下與六二應。為得時。故爻辭言其吉也。然同人本无位。今九五曰得位。乃得地也。同人全卦至此。功用俱見矣。夫同人以六二一陰。與上九五應。先陰後陽。中而不順。正而難從。其終也。以君子之德。遇阻而亨。逢艱而利。固非一路順進也。必經歷頓挫而漸通。必循撫貞固而漸達。其在九三九四二爻。已見其義。而九五以陽剛正位。本為亨利之時。亦由三四蹉跌。六二間隙。眾志難一。成功匪易。故曰同人先號咷而後笑。號咷哭呌也。同人經九三之伏莽。遭九四之反側。前之為敵者。亦成友好。相猜者。亦共起居。所謂同人。愈同愈眾。愈集愈多。而有不召來歸者。未告自至者。既會合之非原人。則猜疑必有不免。先號咷者。相畏忌不敢遽親近。而呼號也。相備戒。不敢即坦白。而憂泣也。然君子主之。眾人從之。以誠相交。則憂疑皆釋。以信相與。則呼喚亦忘。故破涕為笑。化愁為喜。恩仇皆泯。遠邇同歡。而同人至。此誠大同矣。既有大群。自增大力。而大師克相遇。不為我敵。且與我同進矣。大師言其眾也。相遇言其順也。克言其成也。此所以先號咷而後笑也。在君子本无爭勝之心。固不欲與人之師戰。而今以德所感。師亦來歸。此相遇不號咷而相笑也。君子之進也。為救時。无奪位之謀。其起於野也。為應眾望。无自衛之志。故不設兵卒。不較戰爭。人之以兵至者避之。以戰言者去之。而兵亦人也。明知為國用。則可服於德。而不附於勢。從於義。而不袒於私。故至九五君子之德大明。同人之功已著。遂有全師來從者。而君子初猶未允焉。待其既近。隔閡已除。則前未同者。至是亦同人矣。此九五之稱同。直括大師相遇言也。而三四兩爻則不曰同人。以尚未同也。初二之同人。小同人也。猶有敵友之分。九五之同。大也。已消人己之界。故稱同人。明其用也。


象曰。同人之先。以中直也。大師相遇。言相克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明爻辭之義也。所謂先者。出發有先後也。同人先行。而大師後遇也。先行未知。乃有號咷之情。後遇既明。遂成一笑之頃。言初疑而終信也。其信者。在同人之能中直。中則正。直則誠。誠正交至。何人不信。故曰相克。克者能也。人之不相得。曰不相能。相能即相得也。即克也。以至誠相與。各克其私也。即克己也。非相勝之克也。蓋九五與六二應。一剛一柔。兩兩交孚。皆居正位。故有此象。中直之效也。不曰中正者。應下也。以直接於下。非獨正也。唯直能大。唯大能容。故大師不以眾相猜。而同人不以先相拒也。然在九五。係同人大同之時。設當之者。无中直之行。而起猜拒之念。則所謂克者反為勝。而笑者反為揶揄矣。蓋號咷情也。笑則易詐。遇者事也。克則為侵。利害一反掌耳。當之者。必以中直示人。以誠信接物。則號咷之情。易為歡忭。而相遇之後。皆能協和。此德之所化於事也。故應數為正。反數為變。如德以行。自孚象之正義。睽情而作。將違辭之大綱。利害吉凶。人自致之。天不與也。若德之不勝。則相克變為受制。如五行之克也。君子于茲。最宜慎之。


宗主附注

同人卦自九三以上。雖進而有阻。雖利而有險。蓋所謂時位然也。其原因即在六二一爻。以陰居正位。而在內。其勢尚盛。雖群陽環之。不易同化。此與乾卦之不同也。而又異於姤與履。姤履雖皆五陽一陰。其陰爻非正位。不得時。不能抗群陽。故隨陽而動。不相齟齬。同人則以正位居內。以應乎乾。在一方言。為同人之友。可使同於我。在兩方言。則其初乃相敵也。故時相忌妒。而驟難大同。故有伏戎乘墉號咷大師之象。皆不免於敵視也。然君子以德化人。不以力屈人。雖我眾彼寡。不以勢降之。雖我直彼曲。不以爭折之。如禹討有苗。太王事獯鬻。以仁義示人。不憑其彊力。此即先王耀德不觀兵之義也。況同人本起於野。其地已殊。其時又別。則委曲求全。理之宜也。事之順也。故能亨吉。而克成同人之用也。


上九。同人於郊。无悔。


宣聖講義

此同人上九爻辭。言全卦之終也。同人之同。以人為主。而終於上九之爻。曰於郊者。始志未伸也。雖志未伸。時所為也。既獲大同。有何悔哉。在前五爻。以進為志。而始於門。終於郊。進則進矣。於事業未達也。自九五之能大同。終不獲為國中主政者。始於野。終於野耳。故彖以同人於野四字。決定全卦。上九之郊。雖近國門。仍野也。君子未嘗以得失為懷。雖不得位。終无尤悔。卦例外曰悔。內曰貞。君子貞三字。已見彖辭。則无悔也。正其宜矣。況同人至郊。其眾其近。足以策其後矣。將何悔乎。


象曰。同人於郊。志未得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耳。蓋同人既終。則其變者大有也。君子同人至郊。其所謂通天下之志者。已達矣。而曰未得者。以君子之始于野。終於野。雖全國來同。而未能用其志於國政。故曰志未得。蓋物窮則不通。事極則不進。上九已窮極。雖有盈郊之同人。不能與進於國政之位。所謂有民无權。有眾无位。與乾上九恰相對。乾以高而无位。故曰亢。此以下而无位。故曰郊。郊下也。外也。言猶在外也。乾以居高无位。其下无輔。故曰有悔。此以在外无位。同人至眾。故曰无悔。以在外无位宜也。居下而得眾。必德之孚也。德至而位不與。雖志不得。而悔自无。況君子志不在位。雖事若未達。而心已安。志若未伸。而譽已積。則留以待時。正君子之行也。又何悔耶。故志未得三字。明時勢也。處否亂之餘。依在野之身。无可憑藉。无能驟進。則志之不得。非人之咎也。君子于此。自无悔尤。若以小人。則必假外勢以遂其欲。因時亂以動其眾。則必幹亢之害。而貽後來之羞。故无悔。指君子也。而全卦始終。皆以君子為主。雖不得大用。君子固自貞矣。故志未得非凶也。觀其變為大有。則可見其培植之厚也。合而論之。同人之復大有。乃因果也。與他卦為正反者不同。他卦皆反。唯二卦相成。豈非由同人之積德。而後占大有之收穫歟。故同人曰利貞。大有曰元亨。而皆為上下相應之象也。上下即內外。在野當作內外講。以无位也。同人本平等。故稱內外為當。


14 ䷍ 大有卦 ☰ 乾下 ☲ 離上


宣聖講義

大有與同人為往來卦。同人之反即大有。然大有與同人雖反。究異他卦以反而吉凶互異也。大有同人反而相成。非泰否可比。可視為前後卦。亦可名為因果卦。蓋同人之終。為大有之始。循環相繼。不相反。故在同人為親。在大有為眾。親之於眾。猶近與遠。昨與今也。時地之殊耳。按卦象言。上離下乾。一陰五陽。而陰爻居上。是與同人反也。以陰貴而陽從之。是與同人類也。同人陰在內。故主於外行。而進於內。大有陰在上。故主於下始。而歸於上。物所歸也。一陰獨尊。俯攜群陽。眾物備具以待用。眾材咸集以備采。故曰大有。其與同人相成者。同人始終在外而未達。至大有乃成其用。見其功。是大有即同人之應也。上離為明。下乾為健。離以麗物。物乃麗之。乾以生物。物乃生焉。生者成之。麗者納之。如春種而秋穫之。前植而後收之。故比於年豐。資于物富。豐富即大有也。大有年即豐年。以物眾多也。物概一切言。凡所以收穫而利用者。皆物也。在事為功。在材為用。在花為實。在產為育。故名大有。有者育也。大育則无不育矣。乾主大生。先天之父。離主明成。後天之主。一先一後。兩盡其德。此生成之本。發育之原也。離出於坤。而代乎乾。為後天之宰。凡物所資生長者。故象曰。如天地間无日。則无生无長。不問何物。舉賴日之光熱。而生長育成。日不照者。无生物。日不足者。生物枯萎。此人人所知也。春夏之時。溫熱之地。物盛生繁。冬秋之時。寒冷之地。物凋生絕。故日之功用。以中天為著。大有日在天上。象春夏之日。溫熱之區。則其物之富。材之豐。可以見矣。故大有不言物。而知物之繁。不言生。而知生之盛。此由卦象可得其義也。同人日在天下。猶冬與夜。所以懷育溫潤以待春與晝。是其先事培植之時。而大有則屬勃興奮發。以迄於成熟之象也。故曰同人大有。猶因果也。先後也。

就爻象言。下卦全陽。上唯五爻為陰。五為正位。陰居之。以柔臨剛以陰主陽。是六五一爻。為全卦主位。陽來輔從。如眾服主。而陰柔本下降。陽上升與陰相接。剛柔相得。无往不通。故主成而得亨用也。蓋陽爻本乾九。陰爻本坤六。九六相孚。不失其正。則共成大用。以亨利天下。如同人陰在下。則處境多逆。未能大用。故不及利物。而止于同人。大有則升降均宜。進退无礙。上下相協。遠近咸從。故有亨通利物之功。說者謂大有以陽從陰。以柔伏剛。似為未順。是不明先後天體用之異也。先天乾為父。離為女。女宜從父為正。後天離為主。乾為從。則從宜隨主為當。乾在後天居西北隅。而離乃進於正位。大有離恰得其正。乾順適其宜。故在先天為生。後天為成。先天為種。後天為穫。故乾為金。為秋氣。為西方之令。比於一歲之秋。而為萬物成熟之象。若猶執先天之位以言易。是不明文王之心也。故離以中女而代父居尊。恰明後天交互之用。陰陽配合。剛柔調濟。而後生化以見。功用以明。是大有大用。全在離卦之六五一爻。離以光明。如火照物。火在天上。如日中天。日雖有光熱。非燥物使之枯也。乃溫物使之育也。日臨乾金。金能生水。水以滋潤。而物得其養。金主收成。而物得其時。故一陰主五陽。明萬物同遂其生成。而收穫富有也。自來爻象。於物為陰。以物質不似氣之輕清也。而大有則以陽象物。謂其明也。成用也。熟也。有財則有用。有物則有養。將以養天下而利萬物。是物之用。即生之原。物亦氣也。故比于乾金。乾主大生。金為堅成。乃世間最神妙。最仁慈者。佛稱西方為佛土。為極樂世界。以乾金之體用固然也。萬物因是以生以成。以長以歸。歸真於乾。而成用於坤。此神形之兩類。即天地也。地返於天為歸。天降於地為生。此人物來去之原也。故大有以乾象物。象其歸也。以陽指物。指其成也。成則返於氣。歸則通於神。故火在天上曰大有。此有字。言其真實不虛也。唯无生有。唯有還无。人物生死之途也。唯明道者知之。故一陰在上。比之既濟。脩成之象也。物生自成。人脩乃成。其成一也。物成曰用。人成曰道。道用一也。故大有不獨指豐收也。

大有卦象已如前所釋。其卦辭以大有名者。言天地萬物之生成。而具其才用也。天地生物。自无入有。唯无故名有。言初未嘗有也。既有矣。將何屬之。則名之曰物。物乃有所屬也。物之有屬。如業之有主。國之有君。家之有長。故有者非泛有也。乃明有之所有地也。猶天之有日月。地之有山河。冬之有寒。夏之有暑。宇宙之有生成造化。凡有名者。皆有也。不必有形之物。而人之淺見者。執形為有。是忘其一。存其一耳。天地皆有也。太極既名。兩儀初判。有已著矣。其前者謂之无。真无者。无形无象且无名。故為至无。今之言无者。乃乏耳。非无也。无乃无可省識。或謂之空。空亦非无。空者對實言。乃不實。非无也。故无為一切无。天地尚无。況其他乎。而自无一動。動則變。變則有。故有自无出。如人情也。喜怒哀樂出於心。而為有。以有喜怒哀樂之名也。若无則心亦无。何況於情。故无之入有。以變動生成。而後有主以主物。而後物有其形。有其名。有其象。有其用。有其變化。此皆有也。而非大有。太極之化。兩儀之成。四象之分。八卦之名。由少入多。由寡入眾有矣。少有矣。多有矣。富有矣。而至於大有。夫豈一時之績。一地之功乎。蓋必經過蕃生厚殖。廣覆深載。而後物皆生化。才皆成育。而後名曰大有。傳曰。日新之謂盛德。富有之謂大業。盛德大業至矣哉。積之匪易。得之乃艱。植之未弘。收之乃僅。是富有大業乃明其生成之不易。而收穫之非偶然也。故曰至矣。天地覆載之功也。人物生成之道也。陰陽推盪之用也。而後大有著焉。故大有者。至富有也。物之至也。用之大也。故曰大有。時地之宜也。


大有:元亨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有彖辭也。四字表示明顯。以大有之德用。本於乾也。乾之德元亨利貞。而先元亨。乾下離上為大有。離之用隨乾而著。離以光明通天德。乾以剛健運離日。如日之行天。无物不照。无生不成。故曰元亨。明其通利萬物。使之自然生育成達也。同人以利貞為德。大有以元亨為德。合之為乾之全德。以同人發於己。起於細。故利貞。大有達于成。至於遠。故元亨。二者相須以用。其象往來。其道主賓。其功先後。其果初終。而大有者。同人所有也。同人者。大有之主也。故譬之農耕。先種後穫之謂也。然大有為一切有。无偏无爭。故為无貧。而非必富也。蓋貧對富言。富於天下。則為均。均則无貧。有貧有富。猶未富也。故不曰富而曰有。以有者。皆有也。凡有名者。皆物。而同人類者。皆其主也。故大有以无貧為旨。而不曰富。富於彼者貧於此。富於我者貧於人。皆獨有也。而非大有。獨有雖富。不足稱也。必天下无貧。始為大有。是即均也。均業則安。均用則樂。均平者大同之世。大有同人。乃大同之運會也。人不私其財。物不私其力。天下同用同給。而无私積。均安均樂。而无私爭。是曰至富。是為大有。故名大有。而德體天。而元亨。元者自然。亨者自通。言自然亨通。无不足也。无一物不得其所。无一人不遂其生。乃如天之覆也。日之照也。无處不至。无方不被。是元亨之真用也。大有因其富於天下。用於一切。利於无盡。達於无窮。故曰大有元亨。亨者享也。烹也。古一字而含數義。有亨即有烹。有烹即有可享。故主於盡物之利。極物之用。欲明大有元亨之詳義。當從禮運大同一節中推求之。此大同所出也。大同必先有同人之道。而後成大有之用。二者失一。无由大同。故合之為乾元。為泰。為既濟。分之為同人。為大有。為大小畜。以眾陽統於一陰。既貴且樂。群而不妒。孚而自得。故曰大同。必基於共生。必先於共親。必達於共存。故大有以物利。而供同人者也。


彖曰。大有。柔得尊位。大中而上下應之。曰大有。其德剛健而文明。應乎天而時行。是以元亨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彖辭之義。而明示全卦之大用也。大有以六五一爻。居外卦之中。得全卦之正。而下與九二相應。一陰一陽。一內一外。以陽從陰。以柔領剛。而左右相翕。上下相同。與同人相似。而其體用相反相成。故曰大有。夫大之稱以乾。德如天也。最大莫過於天。大有始於乾。以為基業。故名大。有之號以離。物之麗也。最能利物而成養之。莫過於日與火。大有上合離。文明光耀。運行天下。生物成用。乘時阜財。以與乾合。故名大有。乾施其生。而離養之。乾布其始。而離成之。乾立其本。而離張其枝葉。乾固其基。而離發展其功用。本末相倚。先後相親。剛柔相諧。父子相協。取離麗之義。推乾健之道。猶草本之生育。而又培護之。山川之安徐。而又絢爛之。以底於大成。以明其大用。則大有之取義也。乾德剛健。宜乎生建。陽之動也。離德文明。宜乎育成。陰之榮也。內動而外榮之。下動而上榮之。如春夏之華。及秋之實。无不成熟。无不繁美。无不豐盈。无不具備。此物之所由孳息蕃殖也。故曰大有。離象火與日。乾象天。合而言之。象歲時。剛柔相濟。內外交孚。象四時之應天。溫涼寒燠之得其序。故曰應天時行。蓋天之德。依時而見。時之令。依日而行。大有既載天德。又循日光。周行无已。以生長萬物。以化育一切。以達于成。故曰元亨。言其順也。天日之功也。凡天地之物。莫不如是生。如是成也。不假他力。故曰順。元者順之至也。亨者通也。順而推之。无不適宜也。如春之生。夏之長。秋之收。冬之藏。其序至順。時使然也。未有反於此也。固皆天之道也。日之功也。而萬有以為利焉。故元亨者。无不亨也。

古字皆有深意。如元无二字。實由一字變出。在先為无。上中斷則成元。以元出於无。本來之象。即无一動成元。而一變二。遂成天。如元亨之元。其初為无。至无動。生有。始名元。元即最初之氣。亦即有之始也。故凡最始者名元。後人或名玄。玄亦无之化境。唯玄乃虛。唯虛乃无。唯元乃天。唯天乃大。无生元。元生天。天成大。大有者。无所生。天所化。元所運也。大化為火。火化為人。皆此一氣嬗化而來。道書名氣曰炁。乃无火。言當无生有時。一氣所動。乃陽也。非如後世之火。至有火時。已合陰同化。故火從二點。象陰也。然最初之陽。亦火也。不名火。名元陽。故曰炁。今大有以離火在天上為象。所用雖後天之火。所本實先天之陽。蓋日之光熱。與火究別也。以其與天同出。則曰同人。與天同用。則曰大有。因天為元氣之本營。亦元氣最大之結合處。故得吸運離日。而不墜散。若非天非先天之火。必墜散矣。故離火雖在後天。而實能代乾元以行天道。先天為乾坤。後天即離坎。以離坎秉乾坤二元也。視為水火可。視為天地亦可。蓋乾之用在離。坤之用在坎。以體言為四。以用言止二。水火陰陽。即二氣之所代行者。而同人大有。尤見其運用之妙。天火同氣。而日行於天空。凡日之功用。皆天之功用。如風雨。雷電。霧露。明暗寒燠。溫涼。莫非天道。亦莫非日之德也。故大有因天日之合德。而生成萬有。有指一切有名言。則凡天地間者。皆由此生成。由此以昭其用。著其才。則凡善惡優劣利害。莫不由此以辨之析之。以全天道。天道雖大。生殺二字可以括之。而皆假於日。春生秋殺。熱生寒殺。此大較也。故成用者。不盡在生而在殺。不在生之无殺。而在生殺之得其時。栽者培之。傾者覆之。天道之常也。而在如其才用以為生殺耳。善者揚之。惡者遏之。利者推之。害者止之。乃天道也。去莠所以安良。祛邪所以全正。故利物者。必辨物。培物者。必審物。天道以生殺成物之用。人道以賞罰全人之生。此天下不易之則也。


宗主附注

大有以有名。而不曰富者。明物之屬公也。富以人言。有以物言。實則有即富。物多不可勝用。非富而何。然富以天下。不專於私人。故曰大有。即无處无不富有也。一國之境皆豐收。曰大有年。或南稻。或北麥。或旱梁。或水種。莫不豐收。方名大有。若有一歉。非大有也。故大有為同人之富。富字從同田。同人之田也。同人言凡人類也。非指何人何地之民。人類皆得以其力。收其財物。即大有。故大有為太平之世。必基於生產之富也。田指一切土地。无論山水寒煖。地面土中。一切產物。皆富之源。皆可名田。皆人類所憑以生以養者也。故曰同田為富。同人以田產大有而致富也。故禮運大同。必及於財貨與物力之分取。以盡地利。地利盡。天時宜。而後人以安居。世以治平。无論何人治國。必先此道也。人之群處。為求生之全。而避害之至。故同人之于大有。性情之所應也。唯能同人。始能大有。唯有大有。始養同人。此天地生物。為人類之養也。豈為一二人之富哉。故大有本乾德。如天之无不覆也。推離用。如日之无不照也。人之應之。亦當如是。彖曰。應天時行。是以元亨。大哉此言。世人知之者蓋鮮矣。

又曰。大有卦。有字音與酉同。係八月之令。同人人字與寅近。係正月之卦。正月春生。萬物正啟發之時。八月秋收。萬物值成熟之會。凡收穫皆在秋季。麥之熟在四月。亦名麥秋。以秋主收也。故酉月為有。言萬物皆豐盈成熟。而天下富有也。在卦象。火在天上。七月流火。其時物正將熟。至八月則收成矣。農夫一年辛勞。唯望秋收。以慰其所欲。有者足也。足其欲也。古人生活簡樸。得食則足。故八月秋收。天下同富。无論貴賤。莫不欣然自足。蓋古者計民受田。耕以得食。苟非荒年。則家家皆有收穫。皆有富足之象。此大有必以天年為準也。天年豐歉。多關政令。仁人在位。水旱以時。蟲害不生。史書大有年以紀之。明其德被民生。功參化育也。故大有繫於天。而致於人。人事不齊。天道乃變。荒歉之歲。必國无賢君。故民貧。咎在政治。而非歲之罪。物之有。乃常也。不收。變也。聖人之世。歲无不豐。人无不富。未有民貧而國治者。故治國必先民生。傳曰國以民為本。民以食為天。此易以同人大有二卦。喻治世之則。而推其極。則為大同之運。大同豈有他哉。亦唯人人安樂富足而已。故讀易必先求聖人命名之旨。


象曰。火在天上。大有。君子以遏惡揚善。順天休命。


宣聖講義

此釋大有卦象之用。體天道而位人則也。天指吉言。命指凶言。善指利言。惡指害言。順者推之使廣。休者止之使退。揚者舉之使高。遏者抑之使下。皆本天之生殺予奪也。此即阜物利用之大道。而為大有生成之大則。人者天之所委以行道者也。能本天之行。以成物之才用。斯為君子。故大有不藉人力。而唯以人順天功。書曰。天功人其代之。此之謂也。天所生者生之。殺者殺之。予者予之。奪者奪之。即代天也。即大有之人道也。


宏教附注

此節含義至深微。昔人註釋。均未能透發其蘊。不知大有乃世治最高之則。大同之道。其所述多關治道。而文王又不便直說。委曲立辭。實為儒家明治要義。所謂人治本乎天治。堯舜性之也。皆在此卦所演述。以五陽尊一陰。陽化同陰。乃性命之間。有无之際。上通玄微。下覆萬物。以大平等。大公道。樹立人生準則。而解決一切糾紛。以安治天下。保全人類。其取象至妙。三代以下无知之者。故 夫子特為闡發之。


初九。无交害。匪咎。艱則无咎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有初九爻辭。明初爻之用。及其吉凶也。大有初九。乃乾之初爻。而其上卦為離。初爻之地。居潛龍之位。為勿用之時。上應離之九四。離本附麗之義。而其名為離。皆取交互之用。初九既主勿用。是不可交也。故曰无交。乾以剛往。離以柔來。既成相交。則宜以誠相接。今爻以无交為用。是所值有害也。害而曰交。言妄交也。不宜交而交之。其害必至。故无交者免害。而交者遂害矣。匪咎者。无交害。自非咎也。交而被害。其咎奚辭。然咎在自己。果處之艱貞。不圖進取。則无咎矣。故曰艱則无咎。又按卦爻之情言。剛喜交柔。下喜交上。內喜交外。大有初爻。居喜交之地。自易涉輕交之嫌。是其有咎在意中。唯能回省乾之潛龍勿用之訓。重察乾惕之義。而防九四之躍淵。以艱貞自持。以交害為戒。則免於咎。蓋大有本欲交。而初九又受離之內附。最易成阿比之咎。阿則為姦。比則為匪。皆忘身徇欲之害也。君子所必慎焉。故艱貞自勵。乃免咎之道。或曰无交害匪為一句。以害於身之匪也。即比附之小人。離急於求容。而自外來比。初九在內應之。則成引匪自附之象。爻辭戒之。故曰无交害匪。以有咎也。或曰害古通曷。義即何也。言无交何非咎戾。果交而未審。則咎戾不能倖免。故无交二字。乃聖人垂戒之辭。此二解義均通。大抵以初九居勿用之地。有潛退之思。履剛險之途。唯艱貞之尚也。故无交者。明其自潔不比於物也。害匪咎者。明其易於咎戾也。艱則无咎。語意最顯。艱言自知艱難。不輕率妄動。而守貞弗失也。大有卦原與比對。交害匪三字。皆取比與師義。比之匪人以輕交也。大有以物之盈。易動於欲。或因外誘而失其內貞。或因勢迫而違其守節。皆咎戾自召也。故以艱免咎。乃君子處物之要道。

又按九四爻辭匪其彭匪字。正與此匪字對。亦含有盜匪之義。蓋慢藏誨盜。玩物喪志。徇財失節。好貨亡身。乃情欲之害。凡人所易犯者。大有以物豐而用足。恆易引起爭奪之謀。材良而穫多。恆至淪於敗覆之禍。故初九无交害匪四字。實寓警惕之訓誡也。害指物言。匪指人言。皆禍也。皆以有而生之禍也。匹夫懷璧。貪夫殉財。罪及其身。咎將誰任。故大有不難致。而處大有之難也。知其難。則免焉。夫害之於我。以物聚也。匪之加我。以欲役也。而咎戾似非在我。卻由我可免也。故仁人不專富。智士不貪多。今初九以乾交離之未可也。正如人之於其財物。尚未接觸。雖將來集。而不宜直取之。雖欲附從。而必須慎擇焉。此艱之謂也。若以時之未至。而進求之。位之非宜。而過謀之。是貪也欲也。害匪相偕。不期至而至。不亦危乎。是无交害。明其交則有害也。交猶受也納也。財物害匪。皆自外來故也。初九內之至也。外來者无受納之。則咎亦无矣。


象曰。大有初九。无交害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害字已括一切禍亂咎戾言。无交接其害。乃初九中正之道。然常人恆易犯之。貪其利而忽其害。徇其欲而忘其咎。是以易辭特垂戒焉。首句明揭大有者。正見害之所由至也。若非大有。害亦不生。而處之者。則貴在无交。即艱也。艱猶乾惕之義。以艱得之乃无害。如農工辛勤所得。自无禍殃。不勞而獲。非有而取。皆違艱之義。即不免於咎矣。辭以示教。因爻象而垂戒。乃聖人之深心。亦君子之正道也。大凡大有卦。本物之富有。為用之豐盈。乃人生最亨樂之時。而禍害亦滋伏焉。故各爻多曰咎害。言无咎者正有咎也。以富易驕。以貨易淫。以物引欲。以亨樂忘性。即不為盜匪覬覦。亦足以毀道敗德。故君子于此必慎之又慎也。公之則安治。私之則害。遠之則亨樂。近之則咎也。此以後各爻之義大略也。讀者宜細味之。


宗主附注

大有初九爻辭。无交害句。昔人釋之。謂初九爻位在下。不得與上交。遂受无交之害。以卦爻象言。此未當也。蓋卦名大有。而上為離。離本附麗之義。其意最親近。初九主升。九四相應。正易相協。非无交也。而大有以物之豐富。為眾所樂從。亦非難于交友者。釋象曰大有初九。无交害也。特揭出大有卦名。即為使人知富有之交易濫。而禍患之來无窮也。苟以无交為害。則下文不當曰艱則无咎。艱者指交之難。謂宜慎交而守艱貞。勿悅人逢迎。而濫與附和也。

財之所聚。人亦趨之。利之所在。眾必慕焉。大有初九。居富以行於世。因財以接於外。恆易為小人覬覦。而多方趨奉。巧言令色。引誘為非。設一未慎。身陷為匪。先受其害。故聖人因象示警。立辭明教。使人知濫交之害。不如无交。逐物之禍。不如棄物。不以有而忘艱苦。不以富而失貞潔。則雖居大有之地。行豐裕之時。仍保其本來。悠悠自得。人无妒其富。匪弗生其心。則禍害不侵。咎斯免矣。此无交害句。實指不交其為吾害者。如盜匪小人之類也。且害字包舉一切為害者言。或人或物。或友或仇。或損其身家。或毀其名節。凡足以為害者。皆是也。皆宜遠之避之。毋與交近耳。誠以物欲易召其害。財富易傷其德。而人情忽焉。恆自履於險而不悟。故申之曰艱則无咎。蓋處初九之際。本可特立獨行之時。善於附麗之離。尚遠而未即近。果能素位而行。自免流汙之合。曰无交。明其本无可交也。非僅毋交而已。 夫子分句釋之。最符爻辭原義。讀者當細審之。


九二。大車以載。有攸往。无咎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有九二爻辭。言本爻之用。與其吉凶也。九二居內卦之中。值富有之時。本乾之周覆。得離之推進。故有車載之象。乾主生物而利天下。既有其載。自有所往。因物以利人。因利以成用。利用既時。攸往咸宜。故无咎也。夫九二居正位。主內藏。猶人掌倉庫之主。司出納之官。財物既孟。利用孔亟。則所納者出之。積者散之。物之利。為人之用。我之有。濟人之无。此全依乾德周流。動變不居。天道普覆。生生不已之義。而克成大有之用者也。物之為物。厚人之生。濟人之急。成人之用。廣人之德。天所畀也。財貨之於天下也。不私於一人。功用之及於眾也。不止於一時。居中禦外。揮之役之。使无留滯。轉之運之。使得平均。天道之所宜。人道之所仰也。故有物必有財。有財必有用。主政者物之司命。地无棄貨。田无棄材。倉无棄糧。庫无棄幣。凡為人所需者。即人之利也。人之不足。我則補之。人之有餘。我則取之。調其虛盈。劑其通滯。一歸於均。而天下无貧。此大有之政也。而九二司其守。掌其職。故大車以載。運輸之事也。有攸往。調劑之事也。皆在位之責也。无咎二字。亦如初九。以能聚能散。善出善納。乃免咎耳。天之豐物。不獨富也。物之成用。不獨利也。利之厚生。不獨享也。人皆有生。皆有所需。皆待於物。則物之所集者。眾情之所慕。財之所歸者。眾望之所依。富之所在者。眾志之所懷。為恩為怨。為友為仇。皆此介之。故君子主物而不私。盡利而不擅。致富而不專。理財而不侈。成用而不費。為恐其負咎也。私則害至。擅則姤生。專則惡歸。侈則行毀。費則信隳。皆咎之所由集也。故君子戒之。以天下之物。利天下之人。成天下之用。然後咎戾免。而功業大。信譽成。而道德過人矣。此大有之大義。九二爻辭之微旨也。


象曰。大車以載。積中不敗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明爻辭之義也。積同集。聚也。物集中而富有也。藏於府庫者。謂之積也。言收獲之物藏於中也。然藏者將以用也。積者。將以散也。大車以載。明其來去之道。而能用能散也。故曰不敗。久藏必腐。久積必潰。是敗也。大有之富。在能不敗。是積之不厭多。藏之不厭深也。蓋始終成物之用。供民之需。而不自私也。物之藏於家者曰私。藏于國者曰富。藏於地者曰棄。藏於民者曰利。視其所藏耳。聖人不諱居積。而惡私藏。不彊取與。而求平均。雖大車以載。民无姤其富也。利及於眾。雖取之至精。不為貪。用及於公。雖積之至盈不為賄。故富以天下。財成一切。此小畜之所以貴有蓄也。天之生物。无論巨細。皆有其用。能遂其用者。聖人之治也。若貪多而不公於民。賄入而不推於眾。是雖藏之至密。猶无異棄於地。積之至盈。猶无異貧无所有。徒喪物之用。而悖天地生物之心。是敗之也。物敗由人。用得其宜。為物之功用。失其宜。為物之敗。故物以用為利。失物之用。反利為害。此九二爻辭。規規於積中不敗一語。見利之成敗在人也。而大有之義。亦視此為辨。獨富如桀紂。雖積財如山。積物成阜。非有也。終不免棄擲。是徒敗之也。故大有必人人皆有。必凡物皆得盡其用。此大同之旨也。貨不藏於己。力不藏於身。物盡其利。民得其生。此誠大有之世。唯堯舜之治至焉。故大有必本於天下為公。苟有一私。是非大有。苟有一夫之貧。是非富也。苟有一物之敗。是非積也。此聖人均財之大則也。大抵古人制度。以公產均財為極則。而不以貧富姤爭為法。必使天下无貧民。不欲天下有富者。必使物力皆得其用。不使田有曠土。人有閒夫。故井田之制。以田分授於民。而稅收之制。取民不過十一。君不私貨。庫不私財。民无獨利。物无廢用。天下乃長治久安。觀大有爻辭之義。當可得其成治之要道矣。


九三。公用亨于天子。小人弗克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有九三爻辭。指九三爻之用。明其利害也。大有九三處下卦之末。為中爻之始。緊接上卦。介乾離之際。乃內外之樞。中為人爻。合九四為用。亦居內外之間。象交際之事。在下卦。乾為先天主位。上卦離為後天主位。而皆迭為賓主。先天離當旁位。後天乾居隅坐。是分列主從。而合先後天言之。又同居尊位。則在卦象。有比于天子之于群公。天王之與侯國。雖有君臣之分。卻如賓主之交。九三以人事為本。故比之宴享重典。公言其來賓之象。享言其賜宴之情。而取喻於賞有勳勞。嘉其成績。非平日宴會可比。古制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。為告成也。必其境內安和。田土豐穰。物產饒益。人民樂育。上孚天時之令。下徵草木之祥。民生无虞。國用不匱。於是信无怠其職。无廢其事。可以告成于天王。而以慰其心焉。故按時入朝。為受命後最重之典。天子乃因而勞之。為人民答其勤勉之意。並召百官而告之。以為他國勸。以宴享之禮。非為酬酢也。實考成之舉。果不及者。享不與焉。其有過失者。責之罰之。是凡受享者。必其國之治。民之安。而時和年豐。物用有餘。百官供命。不違于王制者也。故天子享之。享其大有也。小人弗克者。小人自私其國土。自利其物產。不恤人民。不和於內外。上悖天時。而荒歉自至。下拂民志。而叛貳時聞。則天子怒之。必獲誅譴。尚安得享。曰弗克。言不得受享也。此不以一人之富有為貴。而重在能利民也。故名之曰公。公。爵也。以其能公其國。公其物。公其利與用也。唯公乃能稱公。乃得錫享。唯君子乃公。唯公乃大乃有。乃孚大有之義。皆小人所弗能也。故九三爻辭。舉享于天子之典。明大有中正之義。以見大有必基於政治。必由於君子能治其國者。必得享于天子。為天下所同贊美者也。雖富有勝人。而民物不康。非大有也。雖祿位過人。而政教不逮。不足以致大有。故享不妄與。朝必有告。職不妄授。賞必有功。此古時王者之制也。

古亨享二字一也。而享亦含亨義。以亨為物之成。享為物之用。亨為功之通。享為功之果。在乾坤元亨之德。亨以合禮為嘉會。即指宴享。蓋古人宴享。必有所慶。或因功之成。或因物之獲。或因勞之至。或因貨之積。故積德積功。與積物同。物之成熟。與事功之成果同。其取義皆在亨也。唯亨能通利一切。乾坤之大。在能通利天下萬物。故稱為亨。王者因物之亨。而及人之功。因民之亨。而及上之功。故有賞功之享也。舊有仍釋為亨者。究未明享之與亨。一字二義。假借者也。或有謂公非指人。乃指大眾。意義亦通。公即大眾所服之人。以得大眾擁戴。故曰公。公用用字亦包二義。以公因功而得享。一也。公眾所用之物。以備天子之享。一也。蓋公之得享。在平日。因物之成。而敘其功。是享由功來。即物之利用也。在宴會。因物之備。而著其禮。是享由禮出。亦物之利用也。皆不外乎物。不離乎用。故曰公用。明大有之重在用也。重在善用也。唯至公者。為最善用物。雖多不為糜費。雖少不為棄置。以其本於道。孚於理。宜於事。洽於情。得物之真用。而克全其利也。故小人弗克。不獨為不能得享。且以其不能成物之用。全物之利。是害物也。害物者大有之害。與初爻意義相應。初爻以无交害。為大有之害。因物之不得其用。為物之害。成人之害。此爻以小人不得成物之用。為人之害。及物之害。正相對。


象曰。公用亨于天子。小人害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見小人之害。不但為人之禍。而物亦被其災。小人以貪為能。以欲為功。以多藏為富。以濫費為利。是其害於人民者已明。而由物之廢與費。更為其利用之害。亦可見矣。其終也。因罪受譴。因貨賈禍。則又自受其害矣。故釋文申明其義。意謂唯君子乃免害耳。此爻尚有最要一義。在文字外。向无人解及之。茲述其大略如下。

夫天之生物為人用。乃以獎有德。勸有功也。勤者得之。善者享之。仁義者利之用之。非可以私幹也。故名曰天祿。凡衣食日用一切之供給。无一非祿。无一非生前所定。不得多或少也。故凡用物者。必惜物。有之必成其用。无之必安其分。王者制爵祿。仿於此義。非德不予。非功不錫。此本天道栽培傾覆之例。不得任意增減之也。九三爻引天子宴享之制。明人與物至中至正之道。人之於物。物之於人。恰有相宜。不過乎中。不失其節。乃為大有之真象。亦即大同之大則也。故貧富不相懸殊。出納不相乖舛。生息相及。利用相衡。一如天之命人。王之命爵。毫无貪縱之念。干求之愆。則世道自平。人類自康。此治平真諦所在。而大學言治平。必納於明德。必始於格物者。正此義也。故禮曰。仁人不過乎物。孝子不過乎物。欲明何以為過。即由失大有之道。其詳見大小過。茲言大有。第求不過而已。此小人之害。害在過耳。不過何害。故克字與克己克欲克念之克一義。小人之過。以弗克也。此義宜細審焉。


九四。匪其彭。无咎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有九四爻辭。指明本爻之用也。九四在上卦之始。居中爻之位。為離卦之初。接下卦之乾。而與六五近。與九二應。一陰一陽。夾輔其旁。身為陽乘陰。陰者聚物而不流。陽者載物而易動。陰陽交翕。或弛或張。上下交通。或盈或絀。此大有九四之象也。匪其彭者。以物聚而不滿。盈而不張。相孚以交。相得以合。是大有之善於居積。正如九二之積中不敗也。然九二之象由內生。其自處之善也。九四之象由外至。其應時之當也。物之聚者恆易滿。財之盈者恆易張。滿則害生。張則盜至。皆由於貪與侈之蔽也。彭者滿也。張也。太過之象也。義與彭亨同。亦即諺所謂膨脹之意。以大有至此。物集益眾。財斂益多。爭趨附之勢。如囊之納。有不勝。器之盛。有將溢。而陽動以周流。陰靜以收受。兩象俱備。遂成其彭之勢。而幸主物者。得其道。適其宜。雖聚之已豐。而納之不使滿。雖來之已盈。而盛之不使張。以度其量。而制其節。以迎其入。而去其過。以止其至。而應其時宜。以禦其用。而孚其人事。故曰匪其彭。言雖有彭之慮。而竟不至於彭。是主之者有方也。以九四居陰陽之中。兼剛柔之用。故能左右調協。取捨自如。中而不偏。正而无過。此爻辭明其為无咎也。无咎亦如上各爻。最易有咎。以處之得當乃免咎耳。


象曰。匪其彭无咎。明辨皙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能具辨物之明。皙物之用。而得其中道也。辨以知物之情。皙以善用之途。明則物无遁情。用无悖道。各得其所。則多而无害。歛而非貪。藏而有為。役之不失其時。制之不違於理。則自免咎戾。此明之大用也。離為光明。九四為離初爻。故有能明之象。又或謂匪其彭。匪指小人。與初爻之匪同義。蓋言財物豐盈。盜賊覬覦也。彭猶旁也。匪在旁窺伺。欲以掠其財。奪其物也。而无咎者。以防之有道。而接之有方。雖在旁之近不足害。由能明辨皙於幾微也。辨其為匪。而先事備之。皙其不善。而早為遠避之。亦如初爻之无交害匪。則匪自不為禍也。此亦象中兼賅之義。可會通焉。蓋大有以富為象。慢藏誨盜。世所不免。而爻辭原貫通一切。如由上治言。則當如前義。如在撥亂之世。則後說亦可通。當適時而釋其意義。以易辭選擇精弘。非他經比也。


六五。厥孚交如。威如。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有六五爻辭。言本爻之義。及明大有全體大用也。大有以六五為全卦主爻。以居上卦中位。又係陰爻獨貴之際。眾陽環拱以相從。其用最大。其德最全。而陰陽交孚。上下相應。下與九二。一陰一陽。一外一內。兩相交契。而易其用。陰以陽用。陽以陰用。陽居內而志在外。陰居外而志在內。內外相從。剛柔相得。故爻辭最吉。明大有之正用。固如是也。以其交孚於眾陽。備萬物之所歸。而德協於群下。待萬物之同化。比於聖人在位。富有天下而不私。利普萬民而不吝。順天道之自然。而信不渝時。體時義之大順。而物不空乏。故能生育萬類。德威並至。德玄而莫名。威立而不猛。乃无為之治。不化之化。不令之令。恰如天地之覆載生成。不言而品物自亨。不行而事功自著。故辭以交如威如象之。厥孚言其孚一切也。厥。至也極也。自然而然也。孚者。中道也。中孚之謂也。孚如禽鳥孵雛。溫養化育。自然自在。不失其序。誠神化之效。有非人力所事也。交如者。往來交錯。生化繁榮之象。以六五善交眾陽。而不失其正也。威如者。德用俱備。生成同見之象。以六五以陰撫循天下。而獨用其中也。兩如字。言其自然如此。非故為之。其交也。自交而不亂。如日月代明。四時代謝。天地相抱。周流无垠也。其威也。自威而不暴。如雷霆震動。水火交焚。秋殺冬藏。風鳴日燥也。皆天道必至之德。元氣必徵之象。利及天下而不見其惠。用及一切而不見其功。德為玄德。威為玄威。故萬物不自知。而大小同大有。此其所以為吉也。凡用如字。必含假設之意。以有其事而不拘其跡。著其理而不限其行。故曰如。六五本陰以為用。純柔以為德。行之自然。至於大順。正大同之真諦。故禮運篇大同節後。有同乎大順語。即明大同之德用也。


象曰。厥孚交如。信以發志也。威如之吉。易而无備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精義。而見大有之道與德也。以信能生成一切。天地之生化。莫不基於信。物之春生夏長。秋成熟。冬藏儲。皆信也。志孚信成。故曰信以發志。易者至順。唯順乃易。順其自然。一成皆成。天下大有。而生之與成。一德一威。一育一殺。威也殺也。順時自至。非有所為也。故曰无備。比人之坦易和平。毫无猜嫌之心於事先。天地之道。生之无亭毒之心。殺之无虔劉之志。即易而无備之謂也。推之人類。天下大有。人人皆樂其生。更何恩仇之念。忌姤之懷。相與親和。有如骨肉。自无仇害之見。即无防備之心。此六五爻辭之微義。而所以占其吉也。


上九。自天佑之。吉无不利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有上九爻辭。言上九之用。兼明全卦之大旨也。大有以離合乾。成文明富庶之象。而其德用。則在能孚天道。蓋離能體乾。以成其用也。離代乾主後天。為萬物父母。凡有生者。皆仰其覆育。賴其溫煦。得其恩澤。而為發揚。被其光明。而為文采。是離日之德。即乾天之德。大有之利。即天祐之利也。日以代天。天之有日。猶國之有君。日之德政。天所布也。天之生成。日之功也。天无日无以達其用。日行天无不徧。而遂其覆育之道。日經天无不照。而致其高明之德。則日者。天之政令所出。德用所施。故後天以日為主。而大有恰見其象。昭其例。大有之離在上。以全成乾之行。而上九居離之終。當德用之既成。值天道之極盛。則世間一切生成。一切安利。皆於斯時著其道。顯其用。而皆宜原始要終。以溯其功業之自來。德用之自至。則返本復始。不忘天之恩惠。以誠以敬。重承天之寵施。則大有之終。必明天道。而使世間人物。皆知吉之所獲。利之所來。故爻辭指其意義如此。在人得享一切安富尊榮樂利。以至无盡。果奚致哉。非天之所祐乎。天之所祐。非日之所為乎。天日光明。人物康泰。則大有之世。一切皆樂其生。享其福。是其為吉利。蔑以加矣。非天之賜。孰能致之。夫大有之義。貴在公平普徧。无親疏遠近之殊。聰昏彊懦之別。其得享有也。非一人所私。非一地所藉。乃大眾共獲共受者也。故爻辭指明為自天祐。而人人咸占吉利。處處咸樂大有。此彖辭所謂元亨也。


象曰。大有上吉。自天祐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明爻辭原義也。而稱曰上吉者。以上九之吉也。易卦例在上爻者。多與全卦相違。蓋處極地易變也。而大有上九則否。以大有本天下為公之道。孚乾之行健不息。離之日進光明之德。而合為用。以富於眾物。育為大利。非關一人之禍福。一戶之得失。故上九雖極。而猶成其高明之象。雖變。而仍不失其福利之旨。則所謂吉。誠上吉矣。在履上九爻。曰元吉在上。大有慶也。明指元吉之屬上爻。係孚于大有之義。使天下知吉之真實。與利之大也。乾辭曰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。為其公而无私。利而无害也。大有之上吉。亦正是此義。且合而觀之。乾之利。天道也。履之吉。人道也。人道克孚天道。而後大有之吉利以成。故曰自天祐也。吉利之成。乃天人兩者所見。吉乃天祐。利為人享。大有之吉利。降自天而成於人。與乾履之占。正宜對參。有乾之道。始有大有之體。有履之道。始全大有之用。履之致治。在辨上下。定民志。大有則曰明辨皙也。履之成德。在元吉在上。大有則曰上吉天祐。是大有之始。固發於天功。而其終也。則成於人事。天道遠而微。人事近而著。則求天下大有。必先致力於履。履禮也。故大同之治。寓於禮運篇。而見易教之成。必自禮教中得來。禮主敬。大有上九之辭。雖明天功。以揭出吉利之原。亦在重人事。而促人知生成之德。敦敬天之念也。易教辭簡而旨深。意曲而義廣。學者要當細玩味之。又大有之上吉。在人為享利。在天為告成。有成必有敗。有利必有害。聖人欲其永成不敗。盡利无害。故示上爻之辭。而導人知天功之不可貪。天祐之必克承。則言外之意。尤為諄切。蓋果知吉利必自天祐。方无害。則言行必孚天道方无虞。天以致人物之吉利而高明覆育。達於无窮。則人物宜體天之生成。而勤慎公正。以常保其福祐。是則大有卦辭之微義。尤必詳為領會者也。


宗主附注

大有卦與同人往來。而其對為比與師。比師為五陰一陽。同人大有為五陽一陰。四卦皆歸魂卦。即乾坤坎離四宮歸魂之卦。乾坤坎離。先天四正。後天則坎離代乾坤。是又名先後天同位之卦。故皆有同聚眾大之象。師眾也。比聚也。同人同也。大有大也。其義均近似。以其卦之本體。為先後天相合之象。而其屬類。又為陰陽共歸之象。師比以眾陰歸陽。由子返母。同人大有以眾陽歸陰。由母覆子。二者皆取歸附之義。故名歸魂卦。以卦名言。同人大有。其德為剛為明。其用為大為生。秉乾之德。推離之用也。師比則與此反。以其本坤而用坎也。然其以類聚也則同。師比為陰類。為地與水。同人大有為陽類。為天與火。二者同氣相求。同物相附。自然而然。不假外力。是以師比為陰朋從陽。同人大有為陽類從陰。卦別陰陽。各從其主。而得相合也。故大有之辭。多與比類。或及於師。同人之辭。多與師應。或連於比。蓋正變相通。往來相及。以後天言。同人對比。大有對師。以先天言。同人對師。大有對比。蓋即二五兩爻。正對與錯對之異也。以後天之一陰一陽。為道之例。則凡陽爻與陰爻對為正也。若依先天以卦與卦對。外內各自為對。則錯對者變也。須通所對四卦釋之。方得其意。故同人九五大師相遇正對也。而大有九三亨于天子。小人弗克。則錯對也。以義皆取師卦爻辭也。可覆按之。自明其意。

又曰。易言天道。貴有人事應之。天道不虛行。必徵諸人事。人者天之寄也。事者道之例也。易之吉凶禍福。必藉人之行止進退以明之。若无人事。是天道不足言矣。果人事與天道相違。則天道亦不足信。天道虛而人事實。天道微而人事著。欲顯天道。必先人事。如易之卦爻象天道。而辭句則指人事。為人事之表率者。則君子大人。即德與位之所屬者。易言大有。宜年穀豐登。民食裕足。則在治國者有以致之。若荒災徧地。人民流離。更何大有可言。則所謂有者。私人之聚歛而已。與大眾无與也。故聖人釋易。必先貴人事。明人即所以明天。易辭之稱天者。皆已著於人者。其稱吉凶利害。皆已見於人事者。乃合理與跡而論之也。非空談玄妙。而莫能徵驗者也。故習易者。不比他經。而致用必待政教。此君子大人之任也。

又曰。大有卦之以有為判。而利分公私上下。在公為正。在私為非。在下為均。在上為獨。故爻辭辨之甚明。欲其成利。必先成物之用。使物无廢棄。財无濫費。始稱大有之義。蓋大有繼同人而來。同人言其眾。大有言其富。 夫子所謂既庶之後。必富之者。於二卦之義見之。人求其庶。庶而不富。徒自亂也。故富庶二字。不可分離。聖人治天下。无非求其安。而人民之安。必先得其生息。禮樂政刑。皆其後事。苟養生不足。贍家不能。雖導之。不善矣。故王道必先富民。必使人人同富。即均也。人民同富。君乃安享其成。人民同貧。君不能獨享其樂。故國之富。指人民言。物之利。指成用言。非謂厚積於一人。實藏於府庫也。故私非利。廢非用。後世之害。皆綠於私與廢。雖有眾庶。而上下離心。雖有貨財。而利用不給。故禍亂无已。而人類苦矣。有國者不深體易象之義古人立教之旨。而盼長治久安。奚可哉。


宏教附注

周易各卦。多重政治。文王鑒商政之衰。思堯舜之治。故託于易。以明平治之道。所述大同之義。太平之政。而多難明言。乃分寄之於各爻辭。並隱其名於卦。如大有同人是也。而一一細求所行之道。推諸人情物理。合之天道。无不備具。其在各卦所示。莫非此旨。後唯孔子能紹述之。傳於禮經。門人或未盡達。故傳說未詳。此亦時之所為也。易壇所講。此點獨加詳盡。以與大學中庸禮運各篇相證。雖曰講易。實不止明數已也。

上經第七冊終


書名:易經證釋  楊志樂 敬錄